2007年4月6日 星期五

劫簸﹝文﹞ 掠奪 60f ﹝97x130cm﹞

其一 現代版創世說

上帝創造動物時面相都一樣,雌雄同體,不生不滅,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。有一天,上帝的前面排上各式各樣面具任由選擇,動物也憑自己的喜好,戴上適合本身體型的面具。輪到人類選擇時心猿意馬拿不出主意,在無所適從時,抬頭看到上帝的臉孔毫不猶疑選擇一具面相,到水邊映出自己與上帝同樣的型態。人和其他動物同在淨土上過著神仙般來去自如的生活。不過在生活中實際情況與內心所想有一段距離,這樣不滿足情緒累積成慾望,蘊釀積壓在內心燃起無名火。終日無厘頭亂闖,驚動天庭,上帝屈指一算,嘆息一聲!莫非這是動物的劫數?便在他們的身上取根肋骨﹝無骨者用其他組織﹞,口中念念有詞,化一陣清風,雌性動物從此誕生,撫平了那股怨氣。上帝對大眾說:「既然能繁衍後代,有生必有滅在所難免!」大家不知死亡為何物?毫不猶疑便答應。可是麻煩大了,從此、動物為了生存爭奪不已,食物鏈不斷的上演,形成現代生活的模式,難道宿命就如此嗎?

其二 古意

動物為存活擇地而居,享用共同的天空、陽光、空氣,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。唯有人類的活動較為複雜,因會使用文字、繪畫,製造生活材料,更會塑造奇特的禽獸形像警惕自己。馬雅文化便有雙手把人心奉獻鷹神的圖騰。漢國馬王堆古墳衣物有烏鴉的刺繡,據說是陰陽之間的靈鳥。動物的神格化,在在表現人類對未來世界失去平衡,需要求助神力,足以表露人類心靈脆弱的另一面。

人類慴伏死亡的恐懼,靈鳥傳言應運而生,有地獄使者的封號。歌仔戲中若有家中不幸的消息,必先奏出烏鴉的叫聲。外國的公園到處可見烏鴉成群結隊覓食,不怕觀光客的干擾。為何國內外認知有天壤之別?好奇心的驅使,翻翻參考資料,辭彙記載:「……多群棲在近村莊的樹林中,常食稻物,果實等,為有害的鳥類。」想因生活貧窮所致,民以食為天,凡與人爭食的鳥類便是害鳥吧!頓然領會到與生活貧富有關。

越南行印證此一事實,居民的說法:「受越戰的影響,物資缺少生活不易,所以現在陸地找不到狗影,空中看不見飛鳥。」本以為越南是保守、鎖國的國家,自參觀胡志明紀念館後,發現除了喚醒越南意識外,其中有二室陳列接受西方文化潮流的圖片,跟世界接軌的圖像來判斷,以社會主義環境可允資本主義型態的理念。逐步開放外資後,有助於經濟起飛邁向康莊大道。當人民生活富裕,食物多樣化,環保意識抬頭時,也就是動物返回巢穴的時候。﹝胡志明紀念館陳列室之一、二﹞

其三 圖象

老鷹性情強悍稱霸飛禽界。但也曾親睹烏鴉從老鷹爪中劫走獵物,烏鴉體型略小,團結作戰下,老鷹也心生畏懼,不得不放棄辛苦捕來的食物。搶奪食物的過程中,老鷹緊抓獵物,烏鴉緊追在後,掠食或被掠食,此種攸關生死的場面,若畫上平靜的天空,實在引不起激情觸角。為了帶出畫面的緊迫衝突:驚慌失措的老鷹,勢在必得的烏鴉,除了運用對比色外,天空分割成為好幾個區塊,還能保留天空的感覺,再把天空融入主題,要借無形的氣流化成線條,把天空的色彩與飛鳥的舞動打成一遍,成為繪製天空的原則。為爭奪食物而相殘,是動物共同特性,失敗者沒有記恨﹝惟有人類除外﹞。雙方準備一番格鬥,劍拔弩張在山頂一觸即發。遠望臺北 101大廈有如利劍插在地上,營造激戰的氣氛,把畫面緊張的場面駭到最高點。

其四 章法

主題安排在正方形的上半段,讓下半段騰出較大空間,三隻飛鳥依次在對角線上,展開一場爭奪戰,另有一隻正在樹木下窺覬獵物。如此景象正在考驗老鷹的應變。正方形左下角為中心連接另線段的中點,老鷹、烏鴉分別在三角形內形成為扇子在舞動,更加強相互之間追逐的動線。﹝圖一﹞

三隻飛鳥各有不同的姿態展現,以表明當時心理狀況。老鷹翅膀往上飛揚,拼命飛離現場,老鼠尾巴下滑表示無生命跡象,減輕爪子負擔,還不該放棄掠物的地步。上方那隻烏鴉雙翼往下尾巴向上,俯衝姿態出現,志在必得。右方那隻展開雙翼趕上支援。

F型﹝人物﹞的畫面是由兩幅M型﹝海景﹞合併而成,可以分割為兩個正方形圖內天地以對,殘餘的矩形內一靜三動對峙著。﹝圖二﹞

林瑞明 寫于臺北寓所 2007/4/5 胡志明紀念館陳列室之一、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