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4月19日 星期日

自畫像

其一 現代版創世說
自畫像﹝特A﹞2009上帝創造動物時面相都一樣,雌雄同體,不生不滅,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。有一天,上帝的前面排上各式各樣面具任由選擇,動物也憑自己的喜好,戴上適合本身體型的面具。輪到人類選擇時心猿意馬拿不出主意,在無所適從時,抬頭看到上帝的臉孔毫不猶疑選擇一具面相,到水邊映出自己與上帝同樣的型態。人和其他動物同在淨土上過著神仙般來去自如的生活。錄自 林瑞明著「圖象背後」
聲明:本故事內容,純屬杜撰虛構,若是事實,那是巧合。本人深感富有創意,已向天庭申請專利中,依法行事,公諸於世。

其二 想法

東西方戲劇的相較,特別是臉部的表情,西方以自然的流露為主,東方則以臉譜替代。集過去人性相貌的大成,譜出共同的特徵,成為後人遵守的範本。一成不變規則被世人以為復古,在在無法體會其中的大道理。按臉譜的歸類分析:「生、旦、丑、淨」,生:扮演較有地位的皇帝、忠正善良人士、員外,旦角則嬌美俊俏。丑:販夫走卒,無賴狂徒。淨的角色較為複雜,大奸大花,大惡黑白相間,番王、武將、豪傑等等,在在刻劃人性的心理狀態。孩提時代愛看歌仔戲,尤其更迭朝代那一段,國師尋訪皇帝一幕,都以皇帝面相來找人,視為符合真主的條件。雖然是無稽之談卻是事實,謀士自有觀人察理一套論調。拋棄政治因素不談,演變為複雜的面相學,為人解開迷津。
科學發達的今天,人人都是攝影師。每次看到新照片,總感覺不順眼,相較之下比上一張舊照片好看多了,這種感覺隨著年歲增長感觸更深。人的心理也真奇怪,當生活悠然自得時,不知不覺,已成白髮蒼蒼的老者,只嘆歲月不饒人。


其三 圖像

偉大的藝術家能使我們看見自己,若是跟我們一般的見解,哪會從作品發現自己呢?藝術家就像一面鏡子。靈敏度越高反應度越強,不過照鏡是自我發現,畫家的照鏡是揭發內思表露在畫面,無關外表像不像的問題。因此本作品在鏡子採取影像只有十幾分鐘便拋開。畫出心中的感覺,花費的時間百倍於照鏡。

單純的自畫像引發出複雜的處理方式,臉部是多方的變化,肌肉的緊收可看到決定內心的重要因素。其次毛髮表現出歲月的累積,再者肩膀左右比例發揮以窺豹一斑的作用。背景使用紅色,增強襯衫質地;本以為紅襯衫會被背景所吸取,卻突顯它的存在。本文純屬心中有所感而發表之。


依序為:﹝圖一a﹞﹝圖二b﹞﹝圖三c﹞
自畫像﹝圖一a﹞2009 自畫像﹝圖二b﹞2009 自畫像﹝圖三c﹞2009

林瑞明 寫於臺北寓所 2009/4/12

2009年4月7日 星期二

燕子口 8F ﹝38cm X 45.5cm﹞

其一 想法
燕子口地貌的形成是自然現象,非人類刻意的安排,就是能改變也微乎其微。若要大興土木愚公移山,有時會釀成災禍,順其自然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。儘管人定勝天喊得多響,可是山水影響人文,沒聽說人文改造山水。走訪各地山川,勝過讀破萬卷書。旅遊除了飽受眼福外,思索從不同的風景中,擊發出創造繪畫的靈感。遊山玩水是一件休閒活動,遊覽世界各地名勝,無法滿足內心的需求,到底問題出在那裡?經過一番的思考之後,才想通其中的道理。原來在外國旅行時間非常短暫走馬看花,「表示老孫到此一遊」。相較之下,觀賞自己故鄉的一草一木,足夠的時間體會它的成長。應俗語說:「美不美、鄉中水;親不親、故鄉人。」

其二 今昔

臺灣是新褶曲山脈,處在地形變化的新生期。山脈之間較為靠近,高山峻嶺坡度陡峭,尤其橫貫公路那段,早期還是青年想冒險的處女地。五十年代每逢暑假師大藝術系,組成橫貫公路寫生隊,有充裕的時間活動,沿途走到天祥,中間經過燕子口最令人懷念,當隊伍在燕子口附近寫生,不小心把畫紙掉落山谷,本來以為紙張會與溪水流逝,說也奇怪畫紙竟然無法往下墜落,往上飛揚。暑假辛勤的耕耘,作品可觀,舉辦觀摩展,吸引很多觀眾前來欣賞。燕子口﹝構圖﹞

事經半世紀,還是很懷念那段徒步寫生的日子。故地重遊當有不同的感受,已經進入看山不是山的境界,最後還是回到山裏頭。如今用感官領會週遭的動能,鳥語、水聲、清涼的空氣隨風飄來沁人心脾。細看石岩闢成皴,各種皴法已不是水墨畫的專利。詩文盡管是騷人墨客擁有,詩興便存在每位遊客的心中。小朋友大聲喊叫好高的山,有的哼唱遊山游水遊大地,猿猴鳴哀淚沾衫。魚兒往上游,死魚隨波逐流的警語。更有人說:寶玉阿!寶玉阿!躲在石頭裏還不出來,看到一線天便想起一句諺語:「人情留一線,以後好相看」。諸如此類的詩興不勝枚舉,在此不再贅述。

其三 圖像

一幅作品畫了十幾年,是怎麼畫的?不是天天作畫,而是日日觀察,修了再改,不盡滿意,一晃十幾年過去。燕子口的畫作雖然篇幅不大,但兩山岩層怎樣畫都無法表現內心的實在感,唯有提升見聞才能克服,只有等待那一刻的來臨。在畫布尋找技巧,或者在其他書籍找靈感。如此一來,不知不覺便過了好幾年。當凝聚能量到一定程度,爆發在畫布是理所成章,把平時非常理性思考而無法解決的問題排除了。譬如說:「一 .山谷之間兩條垂直線,也沒有補助線,能把遠山拉出距離。二 .溪水的流動與玩水者,不用寫實的手法有什麼後果。三 .兩旁相同的份量的石岩處理起來不會呆滯。」謹記心得,以備忘錄。

林瑞明 寫於 臺中畫室 2009/3/28

2009年4月1日 星期三

臀背之美 F8﹝45.5cm X 38cm﹞

其一 想法
臀背之美﹝特﹞.doc西方有句名言:「任何少女都比石雕的女神還要美」。四十年前聽到這句話,心想到底怎麼回事,耿耿於懷,迄今還無法了解其中的道理。為何冰冷的大理石和有生命的人類無法相比。希臘神話有一則故事:有一位青年狂戀一尊女神像,天天用手接觸得到滿足感。米羅 維娜斯﹝背﹞有一天女神像不見了,正在傷心的當兒,走出一位貌如天仙的少女,自稱女神的化身,許與終生,從此過著美滿幸福的生活。此則典故,人與石頭的關係作譬喻,還沒辦法把人與石頭畫成等號。這句名言非空穴來風,隱藏人類下意識拜物的戀情。少女一詞是永恆的,少女之美是總體性,可是歲月不饒人,個體的少女是短暫,並不與永恆的相提並論。由此論斷,少女隱藏青春暴發性的美;石雕女神潛藏著神秘的美。看看石頭怎樣想:石頭是大地之子,是無型態的。住在各處過著安然的日子。不知何方神聖,奪取我的部分,精雕細琢終於成人形,放置在神廟供人瞻仰膜拜,是何道理至今還不明白,要和少女競豔,與我何干?有的雕成大奸大惡,要找誰討回公道。

其二 圖像。米羅 維娜斯﹝正﹞
維納斯的斷臂立像﹝圖一、二﹞,在十七、八世紀引起很大的爭論。參加復臂的專家都是一時之選,其中包括美學、數學、考古等等學家,商討如何恢復原狀,眾說紛紜,經過好幾次的裝置,也無法達到美的要求。後來路易十四﹝1638-1715﹞下了一道命令,今後誰膽敢再提復臂,斬無赦。因為復臂之後,維納斯雕像之美,立即被手臂所分散,便無法展現軀體之美。畫臀背之美,恰好雙手只在背部的外圍上下活動。也能在腋下極少的空間,表現出前方部位的胸肌,又能在透明的黑毛巾看到肌膚。細膩的描繪也因如此,為了強調身段之美,把原來護牆的水平與垂直線去掉﹝圖三﹞,變成無線條的一堵牆壁,再尋其他的補助線,使牆壁更為落實。

臀背之美﹝黑白﹞.doc不表現胸脯的起伏,而是描繪臀背的肌膚,也會產生美的反應。沒有特別的姿勢,而選擇平坦起伏變化不大的臀背,因此有異一般裸體的處理方式。潔白的肌膚,加上與背景相同的黑毛巾,使黑白產生對比,黑毛巾也不受暗色的背景所影響。為着表現肌膚的細膩,用暗色來襯托。雙手在人體的前方運用自如;若要擦拭身背,伸展性便有極限的限制。在背後上下拉動自身看不到,由鏡面也無法反映出身體的全部,只好哼歌隨同節奏起舞,此幕憶難忘,描而繪之,獨樂樂不如眾樂樂。圖像背景一遍漆黑,幾乎成為虛無,對於寫實的主體毫無幫助,便利用一面框架來定位。牆與地之間有浴盆作為媒介,使虛無變為實質。

圖一、二:作者在羅浮宮拍攝。

林瑞明 寫於 臺中畫室 2009/3/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