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10月21日 星期日

從一張舊照片說起 ﹝文﹞ 漁船與釣客 ﹝圖﹞ 30F﹝72.5cm x91cm﹞

自述:空襲

漁船與釣者 1944年美 軍轟炸臺灣﹝日治時代﹞,嘉義化為廢墟。有錢人家往郊外疏散,家父反而搬進位於市中心,被炸得屋傾人散公有的「西市場」,當時市區變成空城,市場採取開放式作業,只要當事人佔用便能擁有,家人便選一間可避雨的商店居住。據說美機轟炸過後不會二度來襲,市場經過住戶整修後又熱絡起來。從鄉下供應物資匯聚在此進行交易買賣,事後聚集在我家經營的飲食店用餐泡茶聊天,有識之士也參與時事講解。日本帝國正處在世界巔峰,亞洲的救星自居,臺灣人也以日本為榮,有一次針對攻擊珍珠港事件及征服南洋過程交換情報,忽然警報響起話題中斷,大家保持肅靜。空中隆隆作響,心數到幾秒後地開始震動,眾人又紛紛猜測炸彈的方位及威力﹝噸位﹞,翌日消息傳來跟預測的相差無幾。

戰爭最激烈時,市區經過十次大規模的轟炸,之前發生兩度空戰,市民還可仰頭觀戰,不知空襲為何事?此時有兩件事值得一提:一為空戰時長輩要人人頭頂棉被往郊外疏散,再者是敵機來時當局要家家戶戶燃燒樹枝欺瞞。迎戰中,但見敵機性能優越飛入同溫層,日機無法攀升只能在低空追逐,瞬間掠過市區上空,誤導市民以為比敵機快速,但看在我們的心裡非常納悶。親睹這一幕,粉碎心目中日本超強的美夢。空襲期間敵機萬一被地面的砲火擊中,老百姓心裡暗中叫苦,預料隔日敵機定會出動大規模的報復,除投彈外加上不斷掃射造成遍地哀號,有鑑於此,當晚必須準備第二天的食物,等待空襲警報時,躲到網狀式的「下水道」避難※。由於市區住戶稀少「下水道」流水清澈,白天小孩常在此玩捉迷藏,可說是最完善的臨時防空洞。歷經轟炸之苦,有如驚弓之鳥,連回故鄉省親,聽到飛機聲,本能反應立刻就地臥倒做好防空準備,親戚小孩站在一旁數飛機,此事為親戚之間茶餘飯後的笑話。緊張的時候也有輕鬆的一面:每晚聽老先生講古﹝說書﹞是唯一的娛樂;講水滸傳、封神榜、西遊記、三國演義…… 等章回小說,所有的故事百聽不厭。「講古」分為三段落,休息時助理拿出樂捐箱,隨聽眾實力出錢。遇到空襲時燈火管制,便以臘燭取光,有如神祕宗教的聚會。

戰爭近尾聲謠言四起,當時有一位穿著唐裝者總帶一支黑雨傘,挑著鉛桶加蓋,走遍街頭巷尾,行徑古怪,帶著尖銳的聲調沿途叫賣:「止癢的藥草」。隔一陣子不見蹤影,謠言便紛紛出籠,聽說是中國派來的間諜。雨傘和鉛桶裝置著情報器材,不久又出現在街坊,羅生門式傳聞更顯得神秘。1952年就讀南師,來自各地的同學無意中提起此事,異口同聲:「止癢的藥草」,難道有分身遍及各地嗎?

後記:自從提出這一張舊照後,觀眾紛紛來電,一致認為當時有全家照定是富裕家庭才能辦得到,其實不然:日本帝國正處於強盛期人民的生活水準高,社會普遍重視禮儀,以「舊照」的觀察是富裕或是體面,我還是選體面的用詞較妥。

圖像:漁船與釣客
其一 漁民靠海為衣食父母,討海人的心聲也難以用三兩句話道盡。憑漁民那種刻苦勤奮的精神,一有漁汛不管烈日當頭出港幹活或刮風下雨,依然沿途撒冥紙祈求上蒼保佑,雖然是迷信「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」。相對的釣客閒來無事修心養性,海洋是他們較勁的道場,誰的耐力和技術高超便有斬獲。且看對岸忙得不可開交,分心之際上鈎的魚便乘機逃脫,機會一失必定「槓龜」無疑。岸上還有人在尋找好釣點,想從海中發現什麼似的?雖然用肉眼難以看出海中物,仍是有經驗的釣者最愛。﹝圖一﹞

寄件者 畫作

其二 來自遠方作客的黑面琵鷺,沿著海面呼嘯而過,把摸不著邊際的海和天熱絡起來。海鳥也融入海天之際,才有與其他物類對話的條件,對話的當中,釣客的靜候與漁船疾駛形成對比,馬達作響激起陣陣浪花,推動船身的前進,促成速度之美。被洋傘遮住的漁船分為兩個區段,也由前進的速度來彌補漁船的整體性。無論畫面使用何種方法的分割,絕無改變海原本的面目和印象,純是造型的需要,把顏色調整得宜,可描繪出「海風海湧海島情」的心思。﹝圖二﹞

寄件者 畫作

※最近訪問在地人都不知有這條的「下水道」。
林瑞明寫於臺中畫室 2007-07-0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