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3月10日 星期二

花樹下 12F﹝50cm X 60cm﹞

花樹下﹝圖一﹞無論環境如何的變遷,描繪的語言始終如一,只是氣氛不盡相同而已。之前,作品「梅」﹝圖二﹞是這樣寫着:「梅花盛開無葉,有葉就無花。俯視一片林海,隱約有住家。二棵為近景,實地的視線由上而下到遠方。畫面的描述,恰適相反, 站的地方位在畫面下端。乃為處理此畫的困難處。」參閱 林瑞明畫集﹝風景篇﹞

上段寫着:「實地的視線由上而下到遠方」人站高處視線往腳底下看,鳥瞰農舍到遠景,雖然和幅面的上下無關,實地的高處卻在畫面下端,比起畫「下坡道」一樣難度高。舊畫作兩梅樹豎立在畫面的前端,受平面的限制佔有很多的篇幅,阻礙了視線的瞭望。為了整體畫面著想,略為修改本來的想法。樹枝換成一高一矮的梅花樹,不失去互動的原則,挪移樹枝也沒有影響畫面的結構。每一平面體所呈現的功效,也能發揮單位面積的密度。

為體驗居住深山的生活作息,幾天住宿神木村百感交集。印象最深刻半夜可聽到蟲鳴夜鷹的叫聲;山澗谷水聲隆隆加上落石,好似大戰盟機轟炸震撼肺腑。說是天籟也好噪音也罷,簡直無法入睡是事實,雙眼直瞪天花板,等待晨光出現。司晨雞傳來叫聲,聲音忽起忽落,頓時群雞效應,此起彼落,勾起童年的回憶。起床,隨之跟着沁人心脾的空氣而走,不知不覺走到山崙頂,梅林棵棵綠葉成蔭。往下一望,大稻埕上有位農婦提著籃子飼養家禽。白天景色之美,也能補償失眠之苦。

花樹下﹝圖二﹞四、五月的夏天,梅花結果綠葉隨之而來,與一般樹木沒有什麼差別,因被景色迷惑,不禁讚嘆造物者的精思,為何同樣綠葉卻能綻放出來五彩繽紛的花。初春梅花盛開,友朋邀約前往觀賞,舊地重遊,梅花遍佈山區,穿梭花樹之間踏青草木歷歷在目。某日在畫室,畫興大發,閉目神遊梅林,凝聚當時的氣氛,與舊作品交通,成為墊腳石大力的潤筆,始料未及能夠把原始的感覺找出來。

目光所及一遍花海,傳來陣陣清香,這樣畫面的感覺,是拜顏色適當的運用所賜。技術上:大稻埕和厝頂及部份山坡,雖然是陰暗的顏色,看起來是那麼明亮和光澤,全靠調子的運用。區塊之間唯有靠調子來溝通,對比色為亮與暗之間的仲介者,白色花樹也容納暗色融入其間。寫景本來沒有抽象的符號在裡頭,藉由顏色抽象的性質,來表達畫家的語言。由顏色的定位不含糊,才能發揮油畫那種豐厚的功能,由遠山的畫法可得到印證。視線所及,畫面是那麼的紮實。林林總總,和前畫相較,處理空間的手段,更能符合繪畫正前方平面統一的原則。

林瑞明 寫稿于 臺中畫室 2/25/200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