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5月24日 星期四

取利﹝文﹞ 海釣﹝圖﹞ 20P﹝60.5X45cm﹞

其一 舊句新解
海釣﹝修完﹞遠方飛來修行千年的鷸,發現蓬萊島國出現一道光芒,便停留在巨石上觀察那道光芒的來源,看見了百年道行的巨蚌※,含珠寄居在水磯石縫中。當退潮時展開雙貝吐納,露出閃閃發光的珍珠,鷸趁機一口咬緊牠的身體不放。漁夫微微一笑,就在蚌挾鷸嘴留下的空隙中把珍珠奪取。巨蚌自珍珠被奪走之後,百年的功夫化為烏有,變成化石之前,咬緊牙關使那隻鷸的嘴無從拔出。雖然鷸也有千年的道行,經不起挨餓受凍,有修為也無助於切身之痛,終於一命嗚呼哀哉。
鷸本想漁夫會伸手相救,所持的理由同是注音符號以ㄩ字發音,只有二聲和四聲的差別,認為有同宗之緣,想不到漁翁回一句:「誰理你」便張揚而去。事後有人問漁翁:為何不像戰國策書中所言把鷸與蚌帶回處理?漁翁回答:「珍珠可致富,其肉值錢嗎?」。今之日社會,不肖漁民唯利是圖,人造衛星探測到,東方漁船捕撈鯊魚取得「魚翅」後,把剩餘龐大的驅體拋向大海,消息曝光震驚世界。犀牛也如此把牠的「角」當作中藥材,竟為了醫療而殘殺稀有動物,其行為天地難容因果循環提醒世人。科技發達的今天,有其他替代品,需要如此嗎?雖然是華人社會傳統的陋習,這種文化不要也罷。

其二 時間走勢
垂釣在海邊的人,羨慕出海釣者滿載而歸。某夜與孟哲君相約出海夜釣,嘗試處女航的滋味。港內風平浪靜,出海不久船隻搖晃不已,來不及提釣便暈頭轉向,只好躺在船艙休息,閉目養神還是天翻地覆靜不下來。時間被空間的晃動排擠在腦外,未知搖晃多久,船在大海茫茫的黑夜裏,不知駛往何方?在神智不清的狀況下,突然船身停止搖晃,馬達聲靜下來,心想:該是我展現釣魚本事的時機,想啊想!消息傳來船已經轉回原港口。聽到船東連連道歉聲,並說明另有釣友嘔血,急需送往醫院,稍候便要再出發。星羅棋佈夜深人靜,只聞到海濤聲,以咱這樣體質還敢再嘗試?

其三 生活繪事
出海事端體會到繪畫是跟隨生活脈動勇往直前,作一位畫家必備條件是創造,其次還是創造…,故拜師的時間短暫為宜,否則墜入他人的思想陰影無法擺脫。最近流行鴛鴦蝴蝶派的作品,因有細膩的技巧,若把它看作學習的一小部份就可以了。追溯此畫法乃是十八世紀Rococo西洋美術的遺風。當時貴族政治權勢旁落,生活傾向奢侈靡爛,畫面反映華麗的視覺效果。現今臺灣人民權利高漲,要拼才有飯吃,能體會各種行業的藝術家,才有多元化的作品。以討海生活為例,遇到大浪小漁船停止出海,勉強作業的漁船與海浪爭存活,看不見水平線,它存在每位「行船人」的心中。經過那回出海的歷練,深深地感到:作品的精髓蘊藏在生活體驗中,華麗的鴛鴦蝴蝶派會在我們週遭的生活滋生嗎?作夢罷!

其四 調整圖象
酷熱的天氣,全身懶散,已有一個禮拜沒動筆,就在畫室發呆,同時享受寂寞的樂趣。順便翻一翻舊作,有關「海」的作品,再度勾起海濱戲水的回憶,並檢討當時表現的手法:「畫中景物承受陽光的照耀,有印象派的氛圍」,這種風格無法說服現在的我,必須把自己的生活狀況融入。如今經過一番的歷練,已建立自己的風格,要從生活中萃取,不再附會過去的流派。憑著自己的認知,便可清楚傳達作品的思維,處理畫面能輕而易舉帶入情境,修改起來也能把形式的語言代替光線掛帥的主導。﹝圖一﹞
釣者靜候釣竿的震動,專注魚群的動向,等待大尾上鉤便起身搏鬥,若有雜念纏身當天準定「摃龜」無疑。畫面的正方形中安排魚兒、浪濤、漁船等動態;與殘型裡頭戴墨西哥帽老年人的靜候。換言之:「遼闊的大海繪製了小小在活動,小空間卻畫滿了釣者」,恰成以小搏大的場面,抵消了重量偏向的問題,使整個畫面得以平衡。﹝圖二﹞

※ 類似澎湖的硨磲貝。
林瑞明 寫於 臺中畫室 2007/5/23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