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0月1日 星期四

畫家林瑞明相關紀念文章

畫外畫會成員昨天齊聚 參加創會會長林瑞明告別式

【台灣畫快報2009/7/5】畫外畫會健將林瑞明,今年6月4日因腦溢血去世,昨天在台北舉行告別式,該畫會畫友齊聚,為藝術上的親蜜戰友送行,這些畫家是蘇新田、馬凱照、吳鑫漢、許懷賜、周澄、黃鉅太、李長俊等人。

畫外畫會成立于60年代中期,創會十人,他們都是師大美術系油畫、國畫、版畫中的第一名或第二名,第一屆會長就是林瑞明。

畫外畫展第一屆展出以"自家本來面目"為題,第三屆以"沒有個性的時代"為題,題目顯示他們的企圖心在於反省與突破,而不是墨守成規。在所謂台灣中堅畫家群中,他們是勇猛又深具人文關懷的一群。畫外畫會成員的早期作品,大都因為生活清苦、居無定所而失散,倒是留下了在困頓中勇於追求創新的精神。

昨天上午在台北舉行的林瑞明告別式,也代表一個悲壯時代的結束。

台灣畫新聞

2009年8月19日 星期三

永遠未完成的作品

於畫室整理時,發現了還有許多作品彷彿正在等待著父親如照顧小孩般費盡心思,
拉拔到完成。然而這些畫作的時空卻永遠暫留,停留在那個還充滿父親笑容的回憶中。
「父親你是不是想透過畫作對我們訴說什麼呢? 」

nEO_IMG_DSC_0828

nEO_IMG_DSC_0829

nEO_IMG_DSC_0827

nEO_IMG_DSC_0869

nEO_IMG_DSC_0870

nEO_IMG_DSC_0877

nEO_IMG_DSC_0866


這個BLOG的文字與創作一直以來都是父親胼手打造出來的,我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BLOG的上稿者,
事情發生的很突然,父親還有很多夢想想要完成,還有很多的文章和畫作等待他去進行,
要如何維持這個BLOG就成為了重大的課題,
藝術對我來說一直是個即親切又陌生的能量展示方式,
要如合確切掌握藝術家的想法和藝術表達方式實在是很大的挑戰,
然而由於平常聚少離多,因此只能依靠父親生前好友來了解其畫意與內涵...
目前我能做的大致上僅止於將先前舊版網路畫室的文章補回本BLOG,
讓其內容更加完整,其後若有能力再進行畫作的資料補足,盡力補足父親無所求致力繪畫教育的心願。

2009年6月6日 星期六

悼念

攝影者 父親好友徐孟哲, 寄件者 Craig's PHOTO
畫家林瑞明於西元2009年6月4日上午2:45與世長辭,
離開的時候安祥平和,如同他平時給大家的感覺,
開朗豁達,沒留下一絲絲遺憾。

寄件者 林瑞明畫室
告別式將於2009年7月4日於第二殯儀館懷親廳舉行,
上午十一時進行家祭,十一時三十分舉行公祭。
家人們都能感受到各界好友對他的那份關心與愛,
他的無畏的精神與對藝術的堅持與執著將永遠在我們的心中。

2009年6月2日 星期二

請大家為林瑞明老師祈福

昨天早上,父親林瑞明老師腦溢血送入加護病房,狀況不穩定,
希望有在閱讀本網誌的朋友幫忙發出正念,
幫助這位一生為藝術犧牲奉獻的本土畫家,
期待奇蹟能夠出現,幫助他恢復,謝謝大家。

2009年5月15日 星期五

青潭弄水 20F[60cmX72cm] 2000

其一 舊畫記述

青潭弄水﹝一﹞青潭邊,平日泳友甚多,沁冷的十二月天,只剩下阿哲和我二人,雨後堰閘大開,溪水滾滾而下。我們在一處無波的岸邊,商量如何隨波逐流;頂着凜冽北風,身軀顫抖,一心只想抗拒冷氣,無心欣賞青潭堰景。畫面中出現的另一對泳者,是二人行動的影像停留。錄自 林瑞明著的「圖象背後」

其二 舊圖新畫

翻閱記錄,了解過去的作為,幫助回憶往事的細節。何況在青潭弄水的機會不多,就在體能允許下才敢嘗試,否則病魔入侵得不償失。東方人的習慣,吃住在溪邊,村婦在清溪浣衣兼洗菜,對溪流環境的破壞非常有限。相對的工業所排放的廢水,才具有殺傷力。
青潭堰是臺北地區飲水之源,管制比較嚴格。對環境污染不造成影響的游泳,也不加以干涉,讓愛好這項運動盡情游樂,在此情況下才能和青潭結緣。按照舊圖看來,游後坐在岸邊雙手交叉腳縫之間,動作不明。純粹是排姿勢大可不必,休憩又不像,畫意原來是洗澡。為要補正沐浴的效果,肥皂泡沫沾染全身,動作才能顯示出來。公共的游泳池放進氯以便消毒,就有游完再洗澡的習慣,此舉可看出從那裡來。這難得的景觀,跳進水中洗淨身上的泡沫,那和原先的身體有什麼差別,簡直是多此一舉。

其三 想法

青潭沐浴自公元2000年畫「青潭沐浴」之後,時時檢討該圖有沒有保存的價值,廢棄可惜;存則憂心畫面的瑕疵。之後,經過長久的思考,始於無法突破疑惑。忽然間心血來潮,在修修改改一度覺得很滿意﹝圖二﹞,擱置一陣子,回頭再看,圖中缺少一種「結合力」,想法子解決這抽象的問題。從觀念着手:一、主角的動作不明確,二、水閘方向的問題,三、地平線的存廢與畫面的影響。企圖從預定目標進行,果然有效。可是花費很多的精力和時間,作品的雖然不滿意,勉強還可以接受。簽名原意當作林木,上一行起動的年代;下面是結束的日期。

其四 圖像

滿身塗抹肥皂泡沫,代替舊作品坐在岸邊的泳者,主體的動作才能展現出來,與其他的游泳人士形成對比。尤其把地平線棄置,更易凸顯空間的靈活運用,左上方的閘門放棄與畫面平行,從向觀眾轉向右側方的溪流,更能使溪水的空間無限的延伸。也因棄置水平線,如此的轉換,在任何的角度,帶動空間的反轉,出水口水勢湍急,充沛水量的落差造成畫面動感,戲水者便能體會大地的生命力。從工作中體會到畫面的引力,不設限於地平線,人物的造型不按照比例,也不會荒腔走樣。

林瑞明 寫于 臺中畫室 2009/3/9

2009年5月1日 星期五

盼 F12﹝60cm X 50cm﹞ 1991-2009

其一 原文
盼岸的草叢上,賢伉儷一站一坐,群鴉奮力逆游而來。逐漸接近彼岸期待的距離,群鴉用一二三四的排列,成為楔形,才有迎面而來的感覺。錄自林瑞明畫集﹝風景篇﹞

其二 想法

1991年就任教席,衛道的想法由然而生。以為人類的思維和行為,與其他的動物皆然。以地球是人類主宰霸道的思想,因此沒站在哲理的那一邊。′95辭退教職後,有時間讀書擴大思想的領域,便往專業畫家的思維,發現禽獸建立兩性配偶的關係非常複雜,不是三言兩語講得盡。家禽便是母系社會,父親是誰?那有賢伉儷可言,還擺姿勢一站一坐。要往專業的門路邁進,排除一切以人本加諸動物的身上。因此夫婦改為兩小鴉,以盼望的眼光與群鴉來臨。

其三 腳印

盼﹝圖一﹞臺灣早期養鴉人家,可說過着遊牧民族的生活。當稻作成熟時,跟隨割稻大隊﹝專門割稻的行業﹞,從南到北一路撿拾田尾剩餘的稻穀及田螺。在南部是雛鴉,趕到北方便可待價而沽。這般現象如今被機械所取代,鴉子逐田拾穗,熱鬧的情景不復存在。如今,養鴉成為專業的學問,喂食稻穀不符合經濟成本,劃地為鴉母寮※,不再過著遊離的生活。養鴉的文化,在臺灣的生活史上鄉下人都能侃侃而談。也出現鴉母王朱一貴﹝?─ 1721﹞以反清復明的歷史事件。※清國乾隆平定事件後二十年,突然下一道告示牌﹝今臺中市西屯區尚存﹞,鴉母寮稱為「藏奸窩匪」。

其四 圖像

盼﹝圖二﹞畫面的構圖略改一處,便影響畫面的空間。本來地平線是封閉,右邊開一處缺口,鴉群的活動範圍,由封鎖演變為開放,視野突然擴大。以致圖面的白鴉更生命力,連帶的節奏受影響為之順暢。肌理順着水平的運作空間有限,相反的以對角比水平的線長了許多,視野有往畫外延長的趨勢。

若把畫面分成水平的五等份,由上至下等分區劃五塊。編號1. 的天空和3.河水作對應;2. 的群鴉對照4. 的兩隻小鴉,可說四兩破千斤的態勢,有平衡的作用。畫一斜線穿過鴉子之間,可使鴉子的遠與近產生引力,也由此產生兩造對峙的單位,致使畫面靜觀其變之意。把視線引導至鴉母寮※附近,是鴉子休憩的場所,河床還有零星鴉子潛水討生活,作為視線的終結。

林瑞明 寫於 臺北寓所 2009/4/3

2009年4月19日 星期日

自畫像

其一 現代版創世說
自畫像﹝特A﹞2009上帝創造動物時面相都一樣,雌雄同體,不生不滅,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。有一天,上帝的前面排上各式各樣面具任由選擇,動物也憑自己的喜好,戴上適合本身體型的面具。輪到人類選擇時心猿意馬拿不出主意,在無所適從時,抬頭看到上帝的臉孔毫不猶疑選擇一具面相,到水邊映出自己與上帝同樣的型態。人和其他動物同在淨土上過著神仙般來去自如的生活。錄自 林瑞明著「圖象背後」
聲明:本故事內容,純屬杜撰虛構,若是事實,那是巧合。本人深感富有創意,已向天庭申請專利中,依法行事,公諸於世。

其二 想法

東西方戲劇的相較,特別是臉部的表情,西方以自然的流露為主,東方則以臉譜替代。集過去人性相貌的大成,譜出共同的特徵,成為後人遵守的範本。一成不變規則被世人以為復古,在在無法體會其中的大道理。按臉譜的歸類分析:「生、旦、丑、淨」,生:扮演較有地位的皇帝、忠正善良人士、員外,旦角則嬌美俊俏。丑:販夫走卒,無賴狂徒。淨的角色較為複雜,大奸大花,大惡黑白相間,番王、武將、豪傑等等,在在刻劃人性的心理狀態。孩提時代愛看歌仔戲,尤其更迭朝代那一段,國師尋訪皇帝一幕,都以皇帝面相來找人,視為符合真主的條件。雖然是無稽之談卻是事實,謀士自有觀人察理一套論調。拋棄政治因素不談,演變為複雜的面相學,為人解開迷津。
科學發達的今天,人人都是攝影師。每次看到新照片,總感覺不順眼,相較之下比上一張舊照片好看多了,這種感覺隨著年歲增長感觸更深。人的心理也真奇怪,當生活悠然自得時,不知不覺,已成白髮蒼蒼的老者,只嘆歲月不饒人。


其三 圖像

偉大的藝術家能使我們看見自己,若是跟我們一般的見解,哪會從作品發現自己呢?藝術家就像一面鏡子。靈敏度越高反應度越強,不過照鏡是自我發現,畫家的照鏡是揭發內思表露在畫面,無關外表像不像的問題。因此本作品在鏡子採取影像只有十幾分鐘便拋開。畫出心中的感覺,花費的時間百倍於照鏡。

單純的自畫像引發出複雜的處理方式,臉部是多方的變化,肌肉的緊收可看到決定內心的重要因素。其次毛髮表現出歲月的累積,再者肩膀左右比例發揮以窺豹一斑的作用。背景使用紅色,增強襯衫質地;本以為紅襯衫會被背景所吸取,卻突顯它的存在。本文純屬心中有所感而發表之。


依序為:﹝圖一a﹞﹝圖二b﹞﹝圖三c﹞
自畫像﹝圖一a﹞2009 自畫像﹝圖二b﹞2009 自畫像﹝圖三c﹞2009

林瑞明 寫於臺北寓所 2009/4/12

2009年4月7日 星期二

燕子口 8F ﹝38cm X 45.5cm﹞

其一 想法
燕子口地貌的形成是自然現象,非人類刻意的安排,就是能改變也微乎其微。若要大興土木愚公移山,有時會釀成災禍,順其自然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。儘管人定勝天喊得多響,可是山水影響人文,沒聽說人文改造山水。走訪各地山川,勝過讀破萬卷書。旅遊除了飽受眼福外,思索從不同的風景中,擊發出創造繪畫的靈感。遊山玩水是一件休閒活動,遊覽世界各地名勝,無法滿足內心的需求,到底問題出在那裡?經過一番的思考之後,才想通其中的道理。原來在外國旅行時間非常短暫走馬看花,「表示老孫到此一遊」。相較之下,觀賞自己故鄉的一草一木,足夠的時間體會它的成長。應俗語說:「美不美、鄉中水;親不親、故鄉人。」

其二 今昔

臺灣是新褶曲山脈,處在地形變化的新生期。山脈之間較為靠近,高山峻嶺坡度陡峭,尤其橫貫公路那段,早期還是青年想冒險的處女地。五十年代每逢暑假師大藝術系,組成橫貫公路寫生隊,有充裕的時間活動,沿途走到天祥,中間經過燕子口最令人懷念,當隊伍在燕子口附近寫生,不小心把畫紙掉落山谷,本來以為紙張會與溪水流逝,說也奇怪畫紙竟然無法往下墜落,往上飛揚。暑假辛勤的耕耘,作品可觀,舉辦觀摩展,吸引很多觀眾前來欣賞。燕子口﹝構圖﹞

事經半世紀,還是很懷念那段徒步寫生的日子。故地重遊當有不同的感受,已經進入看山不是山的境界,最後還是回到山裏頭。如今用感官領會週遭的動能,鳥語、水聲、清涼的空氣隨風飄來沁人心脾。細看石岩闢成皴,各種皴法已不是水墨畫的專利。詩文盡管是騷人墨客擁有,詩興便存在每位遊客的心中。小朋友大聲喊叫好高的山,有的哼唱遊山游水遊大地,猿猴鳴哀淚沾衫。魚兒往上游,死魚隨波逐流的警語。更有人說:寶玉阿!寶玉阿!躲在石頭裏還不出來,看到一線天便想起一句諺語:「人情留一線,以後好相看」。諸如此類的詩興不勝枚舉,在此不再贅述。

其三 圖像

一幅作品畫了十幾年,是怎麼畫的?不是天天作畫,而是日日觀察,修了再改,不盡滿意,一晃十幾年過去。燕子口的畫作雖然篇幅不大,但兩山岩層怎樣畫都無法表現內心的實在感,唯有提升見聞才能克服,只有等待那一刻的來臨。在畫布尋找技巧,或者在其他書籍找靈感。如此一來,不知不覺便過了好幾年。當凝聚能量到一定程度,爆發在畫布是理所成章,把平時非常理性思考而無法解決的問題排除了。譬如說:「一 .山谷之間兩條垂直線,也沒有補助線,能把遠山拉出距離。二 .溪水的流動與玩水者,不用寫實的手法有什麼後果。三 .兩旁相同的份量的石岩處理起來不會呆滯。」謹記心得,以備忘錄。

林瑞明 寫於 臺中畫室 2009/3/28

2009年4月1日 星期三

臀背之美 F8﹝45.5cm X 38cm﹞

其一 想法
臀背之美﹝特﹞.doc西方有句名言:「任何少女都比石雕的女神還要美」。四十年前聽到這句話,心想到底怎麼回事,耿耿於懷,迄今還無法了解其中的道理。為何冰冷的大理石和有生命的人類無法相比。希臘神話有一則故事:有一位青年狂戀一尊女神像,天天用手接觸得到滿足感。米羅 維娜斯﹝背﹞有一天女神像不見了,正在傷心的當兒,走出一位貌如天仙的少女,自稱女神的化身,許與終生,從此過著美滿幸福的生活。此則典故,人與石頭的關係作譬喻,還沒辦法把人與石頭畫成等號。這句名言非空穴來風,隱藏人類下意識拜物的戀情。少女一詞是永恆的,少女之美是總體性,可是歲月不饒人,個體的少女是短暫,並不與永恆的相提並論。由此論斷,少女隱藏青春暴發性的美;石雕女神潛藏著神秘的美。看看石頭怎樣想:石頭是大地之子,是無型態的。住在各處過著安然的日子。不知何方神聖,奪取我的部分,精雕細琢終於成人形,放置在神廟供人瞻仰膜拜,是何道理至今還不明白,要和少女競豔,與我何干?有的雕成大奸大惡,要找誰討回公道。

其二 圖像。米羅 維娜斯﹝正﹞
維納斯的斷臂立像﹝圖一、二﹞,在十七、八世紀引起很大的爭論。參加復臂的專家都是一時之選,其中包括美學、數學、考古等等學家,商討如何恢復原狀,眾說紛紜,經過好幾次的裝置,也無法達到美的要求。後來路易十四﹝1638-1715﹞下了一道命令,今後誰膽敢再提復臂,斬無赦。因為復臂之後,維納斯雕像之美,立即被手臂所分散,便無法展現軀體之美。畫臀背之美,恰好雙手只在背部的外圍上下活動。也能在腋下極少的空間,表現出前方部位的胸肌,又能在透明的黑毛巾看到肌膚。細膩的描繪也因如此,為了強調身段之美,把原來護牆的水平與垂直線去掉﹝圖三﹞,變成無線條的一堵牆壁,再尋其他的補助線,使牆壁更為落實。

臀背之美﹝黑白﹞.doc不表現胸脯的起伏,而是描繪臀背的肌膚,也會產生美的反應。沒有特別的姿勢,而選擇平坦起伏變化不大的臀背,因此有異一般裸體的處理方式。潔白的肌膚,加上與背景相同的黑毛巾,使黑白產生對比,黑毛巾也不受暗色的背景所影響。為着表現肌膚的細膩,用暗色來襯托。雙手在人體的前方運用自如;若要擦拭身背,伸展性便有極限的限制。在背後上下拉動自身看不到,由鏡面也無法反映出身體的全部,只好哼歌隨同節奏起舞,此幕憶難忘,描而繪之,獨樂樂不如眾樂樂。圖像背景一遍漆黑,幾乎成為虛無,對於寫實的主體毫無幫助,便利用一面框架來定位。牆與地之間有浴盆作為媒介,使虛無變為實質。

圖一、二:作者在羅浮宮拍攝。

林瑞明 寫於 臺中畫室 2009/3/18

2009年3月10日 星期二

花樹下 12F﹝50cm X 60cm﹞

花樹下﹝圖一﹞無論環境如何的變遷,描繪的語言始終如一,只是氣氛不盡相同而已。之前,作品「梅」﹝圖二﹞是這樣寫着:「梅花盛開無葉,有葉就無花。俯視一片林海,隱約有住家。二棵為近景,實地的視線由上而下到遠方。畫面的描述,恰適相反, 站的地方位在畫面下端。乃為處理此畫的困難處。」參閱 林瑞明畫集﹝風景篇﹞

上段寫着:「實地的視線由上而下到遠方」人站高處視線往腳底下看,鳥瞰農舍到遠景,雖然和幅面的上下無關,實地的高處卻在畫面下端,比起畫「下坡道」一樣難度高。舊畫作兩梅樹豎立在畫面的前端,受平面的限制佔有很多的篇幅,阻礙了視線的瞭望。為了整體畫面著想,略為修改本來的想法。樹枝換成一高一矮的梅花樹,不失去互動的原則,挪移樹枝也沒有影響畫面的結構。每一平面體所呈現的功效,也能發揮單位面積的密度。

為體驗居住深山的生活作息,幾天住宿神木村百感交集。印象最深刻半夜可聽到蟲鳴夜鷹的叫聲;山澗谷水聲隆隆加上落石,好似大戰盟機轟炸震撼肺腑。說是天籟也好噪音也罷,簡直無法入睡是事實,雙眼直瞪天花板,等待晨光出現。司晨雞傳來叫聲,聲音忽起忽落,頓時群雞效應,此起彼落,勾起童年的回憶。起床,隨之跟着沁人心脾的空氣而走,不知不覺走到山崙頂,梅林棵棵綠葉成蔭。往下一望,大稻埕上有位農婦提著籃子飼養家禽。白天景色之美,也能補償失眠之苦。

花樹下﹝圖二﹞四、五月的夏天,梅花結果綠葉隨之而來,與一般樹木沒有什麼差別,因被景色迷惑,不禁讚嘆造物者的精思,為何同樣綠葉卻能綻放出來五彩繽紛的花。初春梅花盛開,友朋邀約前往觀賞,舊地重遊,梅花遍佈山區,穿梭花樹之間踏青草木歷歷在目。某日在畫室,畫興大發,閉目神遊梅林,凝聚當時的氣氛,與舊作品交通,成為墊腳石大力的潤筆,始料未及能夠把原始的感覺找出來。

目光所及一遍花海,傳來陣陣清香,這樣畫面的感覺,是拜顏色適當的運用所賜。技術上:大稻埕和厝頂及部份山坡,雖然是陰暗的顏色,看起來是那麼明亮和光澤,全靠調子的運用。區塊之間唯有靠調子來溝通,對比色為亮與暗之間的仲介者,白色花樹也容納暗色融入其間。寫景本來沒有抽象的符號在裡頭,藉由顏色抽象的性質,來表達畫家的語言。由顏色的定位不含糊,才能發揮油畫那種豐厚的功能,由遠山的畫法可得到印證。視線所及,畫面是那麼的紮實。林林總總,和前畫相較,處理空間的手段,更能符合繪畫正前方平面統一的原則。

林瑞明 寫稿于 臺中畫室 2/25/2009

2009年2月13日 星期五

悠 遊草山頭﹝圖﹞ 100F ﹝162cm X 130cm﹞ 書法﹝文﹞

其一 草山﹝體會﹞
悠遊草山頭﹝特﹞「風雲起兮,蓋山河,山嵐退兮,展面目,日落西兮,追影迹。」﹝臺語﹞登高眺望以賦的形式脫口而出。比較舊作品:「雲霞拱塔群山會, 喜見草山逍遙遊, 聆聽櫻花訴心聲,洗盡心中無數塵」。因心境的差異,兩首截然不同的含意。讓讀者的腦海裏,浮現多面相的景緻,塑造無限的想像空間。登高山,欣賞到何種的景色,全憑個人的造化。

畫山吟山談草山:不知道什麼時候來位大將軍紮營草山頭※,恐被世人誤會落草為寇,下一道命令改為陽明山。名改了格調提高多少?史上名人眾多為何唯獨鐘陽明,尚待考究。在地人「毋通恬恬袂出聲」﹝m7-thang7-tiam7-tiam7-be7­chut4-siann1﹞﹝臺語﹞。原住民的先祖通過時光隧道,問往草山的路徑,都以搖頭相應。唯有老人墜入回憶中,沉思片刻喃喃自語:「聽說過……但記不得在何方。」草山名字因此消失。※李石樵氏畫中的大將軍。

其二 圖與詩 ﹝互映﹞

'05年發表的悠遊圖純粹是寫真,採取科學技巧,無法發揮繪畫的最高功能。反觀詩篇除了寫真之外穿插墨客的心聲,內容也變得較為複雜。相較之下,畫面的力道顯得單薄,要改弦易轍排除現實世界的空間,恢復正前方平面的統一的畫法,將天人合一的意境找回來。首先,把高樓露出雲端的部份重新定位,加強周圍雲霧的流動,如斷節的鞭懸在空中,所產生的引力足夠平衡畫面。

修改一幅完整的作品於心不忍,要有相當的勇氣,為着追求「完美」的最高境界,橫下心來潤筆才有意義。「寫真」是物理的空間,把實物全攤在陽光下,容易識別名稱,忽略表達作家內心的涵意。兩相比較,「寫實」是表現主觀的認知和客體的需求渾然為一,反映在畫面的圖騰,存有意識形態。野獸派大師瑪蒂斯﹝Henri Matisse 1868-1954﹞生前接受記者訪問,夫人的畫像真有其人有何感想?會被嚇倒,可見繪畫不只表現寫真而已。內在的意識改變了外界的形狀,美的形式還是存在,是藝術家共同的標竿。不管造型或色彩和現實相差甚遠,內心的寫實如火山的噴出,才能把感情訴諸於作品,寫實的面相從中找出來。悠遊草山頭﹝特A﹞

悠遊詩篇的「逍遙遊」,「訴心聲」之間的衝突,有助益詩句的暢流,譬如逍遙遊還能聆聽花言鳥語,便是內部的矛盾,事實上大自然中的天籟,誰也不能置之度外。詩詞的轉位與繪畫比較相似,不要用科學的眼光斤斤計較。不過在繁華的都市,為着生活用心計較,利用假日到郊外舒解壓力。雖然遊客所從事的工作,淨化業障的程度深淺不同,至少在短時間內,獲得片刻的清閒是一致,洗滌心中的塵埃也必然。

其三 書法﹝想法﹞

人類的智慧古今始終不變,太初人類與大自然搏鬥,時間成為經驗的累積,往後時間越久知識越豐富,無可置疑經驗和時間成正比。那麼古人的知識謂之新生期:幼稚園般的原始想法,今人是成長期:中學生的基礎教育,未來人為老年期:大學的專業水準。時間飛逝秒秒之後都是未來,將來是人類向上提昇唯一的寄望,其他事務如此,至於文字更不例外。在象形文字的國度裏,初創時,離不開圖象的範圍,擺脫不了複雜的字劃,因生活悠閒,不在乎繁雜程度,相等於圖形的文字也能忍受。迄今生活忙碌,時間是金錢,便有簡體字的岀現,將來如何?是無法預想的。人類經驗演變的過程,就像水上運動的演進,四十年代只會游泳得人人羨慕;事隔六十年,小朋友不但會游還會跳水上芭蕾舞。此舉在那時代是無法想像,由此証明這種演變是經驗累積的事實。

悠遊草山頭﹝黑白﹞藝術領域以圖象的傳達最難講出所以然,就以「實物」的漢文字作譬喻:馬上能進入狀況,由實像演變成為文字的過程。草創時純為傳達訊息,或向上天問卜祈求賜福,有甲骨文、金文﹝鐘鼎文﹞的出現。當社會組織達成規模以便統治時,有隸、篆、行書的格式。紙張發現後才有草書、狂草的書寫,書道便成一家。除了實用以外,進一步鑑賞書法的勁道和行氣。由字形的演變留有時間的痕跡,在在表現實物的內涵。地道的書法家不會假借名人的詩篇,來凸顯自己的功力,否則字形的勁道還來不及欣賞就被名詩內容所奪取。

書法如同繪畫有很多表現方式,隸篆勁道、行書端莊、草書奔放等種種涵意,從此角度切入,呈現多元書寫的面相,便能和西洋畫的古典、浪漫、寫實等流派會合,回歸人本主義,對大自然的思索,也是表達內心世界的寫實。

人類在生活軌跡中,遇上不能理解的事物,一方面企圖科學上的突破;另方面便往未知的世界求神問卜。甲骨文是否如此,時間拖延越無法考證,也很難找出古代生活的蛛絲馬跡,即使能證明,也是各說各話,其間的落差之大,隱藏的疑點釋放出神秘的氣氛;加上神話的繪聲繪影,神秘性便從中產生,藝術的神秘由此切入不難理出眉目。

林瑞明 寫於 臺中畫室 2009/1/14

2009年1月24日 星期六

二樂師﹝圖﹞ 80M ﹝145.5cm X 89.4cm﹞ 習性﹝文﹞

其一 寫實﹝圖象﹞
二樂師﹝一特﹞藝術的衝動是盲目的,創造出來的作品,必定存在矛盾和破綻,之後便要找出事端的原點;有時經過修改後事半功倍,相反也有失敗的時候,機率各半。失敗後的作品,重新找靈感再升級,或者擱置經過一段時間,想通了再經營,時間的長短,視衝動的能量而定。

「二樂師」發表網路上﹝2005/9/16﹞,開宗寫著「二樂師一吹一拉樂在其中」。經過長期觀察布袋戲的現場,引發修改的靈感。發現二樂師動作會影響另一方的伸展。用寫實手法的表現,當有寫實的規則,尤其空間的重疊要合理,才不會被人詬病。現在修改為一吹一彈更符合寫實的原則。

其二 嗜好﹝生活﹞

昔日,謝神,在廟埕口公演歌仔戲,連續演出好幾天,期間觀眾寥寥無幾,最後一天厝邊頭尾相招來看結局,觀眾特別多。露天的棚腳戲便有這種情況,代表精神生活還沒有落實,藝術的品味還停留在故事的演變。九十歲高齡的畫家許武勇,喜愛電視歌仔戲每天必看,認為歌仔戲的臺辭,充滿詩歌的韻律﹝臺語發音﹞,是其他的語言無法替代的,不管唱腔是七字仔或都馬調,演員都能脫口而出,以這個角度切入便會著迷。

這個迷團存在我心,便經常留意公視演歌仔戲的節目,有次恰好上演孝女竇娥的故事,描述官吏收賄判案的劇情,靈魂託夢伸冤,終於得到平反。劇中布景的安排簡單充滿超現實主義的氣氛,這種排除污化的作風,發揮公正不阿的精神。有五千年歷史,更迭無數的朝代,只有「皇帝」兩個字不變,把威權帶進個人行動上,法律千萬條要用自己撨﹝選﹞*。且看現代版審判,司權者對歷朝的律法太精通,竟忘記身置何時?便有今事古判的現象,一朝法律代代通用的倒錯現象。二樂師﹝原作黑白﹞a

歌仔戲距離完美還有一段里程要走。兩相較之下,布袋戲的編劇較能擺脫傳統的束縛,它除了操作容易外,戲劇的內容,以來自民間各行各業的精英,「尊重」各階層的地位,「六合傳」在七十年代風迷了各界,午間演出,造成工廠的真空,驚動執政者當局,斷然下令改用國語發音,這招果然見效,布袋戲失去鄉土韻味,趕走絕大部份的觀眾。

其三 習性﹝想法﹞

想到!昔日反共抗俄的偉大時代,殺共匪的口號響徹雲霄,恨的教育久而久之深植人心,從小就染上這種醬缸文化,表現在欣賞古裝戲劇上,以殺奸臣為快,多少無辜當成刀下的犧牲者,屈打成招的劇情使人拍案叫絕,動不動虎頭鍘侍候認為理所當然。判斷人的行為以兩分法來區分,中間沒有轉圜餘地,把民主法制普世價值置之腦後,無法享受民主自由的滋味,誰之過。

解嚴後經過十幾年,響往自由的意志把社會帶進民主的領域。當群眾利益受損時,走進街頭的抗爭,是天經地義的權利。執事者當務之急應找出問題的癥結,一味以舊時代的模式思考,動用警察大軍壓陣,不是民主政治之福。此行為比戒嚴時代還恐怖,那裡有自由民主可言?

歷代流傳的風俗習慣在資訊科技發達的今天,不管外來文化如何的衝擊,只能改變其外表,無法動搖根深柢固的傳統。西風東漸受現代教育的洗禮,對自由民主的認知有所了解。被傳統文化所感染,遵循四維八德禮儀行事,其中,獨缺相互「尊重」的教育,形成只知道征服別人為快的人生觀。

缺乏相互「尊重」素養的社會,即使誰來掌握大權也會陷入其中,換了位置判若兩人。統治者以征服的姿態出現,還把「前朝」兩個字掛在嘴邊,民主政治是一脈相承,選舉不是改朝換代,是民主憲政的延續。再用這兩字來嘲諷,每當政黨輪替在短期內便會出現無數的「前朝」。

有人說:「政治是最高的騙術」,誰能包裝表面的糖衣,即使滿腔公平正義,骨子裏還隱藏以黨營私,選舉時民眾被糖衣所矇騙,如此的不幸要埋怨誰呢?歹年冬,雞母踏雞公﹝臺語﹞,陰陽倒錯的現象,所謂清廉執導,國營庫銀逐漸被五鬼搬運;前朝臺員錢淹腳目,生活不懼匱乏,應臺灣俗語:「新的未到,不知舊的好寶惜。」,問題到底出在那裡,讓小市民覺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緒。是何道理?還待研究中。

*撨 chiau5﹝臺語﹞
林瑞明 寫於 台中畫室2008/1/12。

2009年1月2日 星期五

深山居 12F﹝50cm X 60.5cm﹞ 畫出一條路﹝下文﹞

圖像:深山居
深山居終日與森林為伍,以大自然為伴。遍地花草,無須囿於花瓶。世外冷暖,與我何干?﹝錄自:林瑞明畫集風景篇﹞﹝圖一﹞

舊畫作經過潤筆之後,過去的翠綠色林木,頓然變為五彩繽紛的花木,稱其畫境為夢幻世界,一點也不為過。完成畫作後坐在畫室有一段時間,腦海一片空白,對時空失去概念,不知經過多少時間,慢慢甦醒過來,兩眼還是瞪著畫布,追溯製作的源由,而口中碎碎唸:「那來的靈感……」。冥想置身在畫裡,原來夢幻的彩色是在無意識之下產物,難道藝術就是這麼回事嗎?

其一 製作歷程

俯視腳底下房屋只見到屋頂不見門檻,顯見紅厝瓦的特徵,大埕隱約還可以看到婦人飼養家畜。構圖以居家為中心點,眺望遠處兩座山擋住視線,仔細一看,山坡呈現有規則的波線,小山種植梅樹,白色的梅花陣陣傳來幽香,再以墨綠森林山座殿後非常形勢壯麗。深山居﹝圖一  黑白﹞﹞
臺灣山區的特色是一遍綠油油,寫生若照單全收,就像記錄般一目了然,這不是繪畫所追求的鵠地。有鑑於此,活絡畫面唯一途徑,理出景緻的紋路,找出彼此共同所需的「氣流」,當成互助的仲介。之前,所以在畫架前停留一段時間,回味畫面的蛻變,作一番的省思。懷疑啟開美智要經過這麼漫長時間的磨練嗎?為何這種的「感覺」姍姍來遲,迄今才能體會呢?

夢幻世界裏物體沒有固定的形狀,只有依賴感覺的判斷。換言之:在沒有固定基本的形態和外貌情形之下,只留下舊經驗和意識的認知,兩者結合在一起,便了解一切前因後果及行徑。因此畫作無論線條和色彩,在各區塊的造型都是抽象的,唯有房屋和山頭較有形體,推論周邊物性的內涵。形狀不管如何的變化,「感覺」竟然還是那麼樣的實在。尤其「氣流」在山林之間暢通無阻,也發揮線條滾動的效果。

其二 結論

假設在創作過程上,頭腦有事後「分析」的冷靜,繪畫還能畫得下去嗎?當畫作完成後,靜坐在畫架前冥想,是把作品帶入另外境界所致。印證「無心插柳,柳成蔭。」的道理,解開了「無心」的神秘面紗。

文章:畫出一條路﹝下文﹞
菊花﹝圖二  黑白﹞作品的製造有階段性:十幾年前出版成畫冊的作品,思維隨著時間而精進,眼光也跟著歷煉而提升。潤筆不是否定過去,而是使原作品達到完美。最近陸續塗改幾幅作品,其中以「菊花圖」較有心得。發現原畫作背景與主題菊花沒有互動,移動那扇門空下來掛一幅畫和木架,背景立即和主題產生來電。﹝圖二﹞

朋友問起,為什麼要修改?乾脆從新再畫一幅不是更好。潤筆的過程中,觀察衡量作品是否還有破綻,若沒舊作那來的靈感,「菊花圖」改後主題與背景之間的互動成為一體,視線在色調中間穿梭,增強菊花之間的變化,活絡了整個畫面。﹝圖三﹞菊花﹝圖三﹞

一幅畫的修改,大部份發生在平衡和造型的需要。「平衡」有時代性,年青期注重力道,年紀大較為持重,用持重來彌補力道的不足,換言之以愛平衡武力。「造型」有其主觀性較有爭執,主觀有時被體力或煩瑣所矇閉,由時間的喚醒,調整矛盾之處,涉及整個畫面的平衡,牽一髮動全身,有時花費周章還是力不從心。作品一氣呵成的作品來之不易;經過好幾階段修改才完成的作品心路艱辛。友人問兩者何者為優,仔細分析有異曲同工之處。綜觀繪畫史料,領悟大自然的循環,能洞察大環境的變化,不斷的修持和創新,才能畫出一條路。﹝全文完畢﹞

林瑞明 寫於臺中畫室 2008/12/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