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像:深山居
終日與森林為伍,以大自然為伴。遍地花草,無須囿於花瓶。世外冷暖,與我何干?﹝錄自:林瑞明畫集風景篇﹞﹝圖一﹞
舊畫作經過潤筆之後,過去的翠綠色林木,頓然變為五彩繽紛的花木,稱其畫境為夢幻世界,一點也不為過。完成畫作後坐在畫室有一段時間,腦海一片空白,對時空失去概念,不知經過多少時間,慢慢甦醒過來,兩眼還是瞪著畫布,追溯製作的源由,而口中碎碎唸:「那來的靈感……」。冥想置身在畫裡,原來夢幻的彩色是在無意識之下產物,難道藝術就是這麼回事嗎?
其一 製作歷程
俯視腳底下房屋只見到屋頂不見門檻,顯見紅厝瓦的特徵,大埕隱約還可以看到婦人飼養家畜。構圖以居家為中心點,眺望遠處兩座山擋住視線,仔細一看,山坡呈現有規則的波線,小山種植梅樹,白色的梅花陣陣傳來幽香,再以墨綠森林山座殿後非常形勢壯麗。
臺灣山區的特色是一遍綠油油,寫生若照單全收,就像記錄般一目了然,這不是繪畫所追求的鵠地。有鑑於此,活絡畫面唯一途徑,理出景緻的紋路,找出彼此共同所需的「氣流」,當成互助的仲介。之前,所以在畫架前停留一段時間,回味畫面的蛻變,作一番的省思。懷疑啟開美智要經過這麼漫長時間的磨練嗎?為何這種的「感覺」姍姍來遲,迄今才能體會呢?
夢幻世界裏物體沒有固定的形狀,只有依賴感覺的判斷。換言之:在沒有固定基本的形態和外貌情形之下,只留下舊經驗和意識的認知,兩者結合在一起,便了解一切前因後果及行徑。因此畫作無論線條和色彩,在各區塊的造型都是抽象的,唯有房屋和山頭較有形體,推論周邊物性的內涵。形狀不管如何的變化,「感覺」竟然還是那麼樣的實在。尤其「氣流」在山林之間暢通無阻,也發揮線條滾動的效果。
其二 結論
假設在創作過程上,頭腦有事後「分析」的冷靜,繪畫還能畫得下去嗎?當畫作完成後,靜坐在畫架前冥想,是把作品帶入另外境界所致。印證「無心插柳,柳成蔭。」的道理,解開了「無心」的神秘面紗。
文章:畫出一條路﹝下文﹞
作品的製造有階段性:十幾年前出版成畫冊的作品,思維隨著時間而精進,眼光也跟著歷煉而提升。潤筆不是否定過去,而是使原作品達到完美。最近陸續塗改幾幅作品,其中以「菊花圖」較有心得。發現原畫作背景與主題菊花沒有互動,移動那扇門空下來掛一幅畫和木架,背景立即和主題產生來電。﹝圖二﹞
朋友問起,為什麼要修改?乾脆從新再畫一幅不是更好。潤筆的過程中,觀察衡量作品是否還有破綻,若沒舊作那來的靈感,「菊花圖」改後主題與背景之間的互動成為一體,視線在色調中間穿梭,增強菊花之間的變化,活絡了整個畫面。﹝圖三﹞
一幅畫的修改,大部份發生在平衡和造型的需要。「平衡」有時代性,年青期注重力道,年紀大較為持重,用持重來彌補力道的不足,換言之以愛平衡武力。「造型」有其主觀性較有爭執,主觀有時被體力或煩瑣所矇閉,由時間的喚醒,調整矛盾之處,涉及整個畫面的平衡,牽一髮動全身,有時花費周章還是力不從心。作品一氣呵成的作品來之不易;經過好幾階段修改才完成的作品心路艱辛。友人問兩者何者為優,仔細分析有異曲同工之處。綜觀繪畫史料,領悟大自然的循環,能洞察大環境的變化,不斷的修持和創新,才能畫出一條路。﹝全文完畢﹞
林瑞明 寫於臺中畫室 2008/12/17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