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0月18日 星期六

與魚共游﹝圖﹞12F﹝50cm X 60.5cm﹞ 為同窗寫「序」感言 ﹝文﹞

圖像:與魚共游

與魚共游﹝一﹞觀察棲息在海底的生態,要具有專業的知識和設備,業餘潛水人員只想開拓陸居以外的視野。人類可直接享受陽光,海底生物要透過水的折射,從海底看太陽呈現漂浮不定的形狀,盡管海面狂風怒濤,深處平靜如鏡。各種棲息物受陽光的照射,影像層次分明,任何景點都是繪畫的題材,與一般人物、風景畫有最大的差別,以水來代替空氣。這種另類的嘗試,啟開創作的新里程碑。魚群環繞陽光,上下游走轉身之快,無法用時間來形容。龐大的群體活動,還保持條理井然,沒有親臨其境,無法體會水中的生態是那麼奇妙。為何魚群遇到週遭有狀況,閃避的頻率相同分秒不差,此一集體的行為,誰是主宰者迄今還百思不解。參與群體只要潛泳夫與魚群同步,一旦被認為同伴便可與魚共游。﹝沙魚例外﹞。與魚共游﹝特構二﹞

畫面上近處色澤較暗,魚群往右上游,潛泳者跟隨在後;與遠處受陽光照射白色魚群不斷的移動,造成橢圓形的空間﹝白線﹞。由右下往左上游走,有逆游之勢﹝紅線﹞,和另一魚群迴游在畫外產生引力。光線隨着群魚的轉身忽明忽暗,恍惚飄浮在天空的星群,形成海裏特殊的景象。本土畫家受戒嚴的影響對海洋的興趣欠缺,特別提供海底世界的奇觀與觀眾共享。﹝特構二、三﹞與魚共游﹝特構二﹞

文章:為同窗寫「序」感言﹝上﹞
感言:前些時候為畫家金胡寫過序以後,覺得這種工作花時間又費精神。有前瞻性的序文能點出畫家思想軌跡,內容不能專寫一些恭維的客套話。同時註解畫中的意涵,幫助觀眾提升生活品質;另方面洞察畫家的心路歷程及生命力的展現。想到如此繁瑣的工作,以後就不敢為人撰寫序文。可是,對經常生活在一起的同學,要出版畫冊還能不幫忙嗎?用很多的理由也無法推辭,只好提出無情之求,若要修改任何的標點符號或文字,必須經過同意,否則另請高人。本以為能就此罷休,事實相反立刻答應,同時強調本畫冊唯一的「序」。

當畫冊出版時,要求寄來做參考,始終一笑置之,只說:「開幕茶會時,現場再看也不遲」,這樣答覆大概被算計了。參加茶會的那一天,高雄文化中心的會場擠滿了觀眾,手裡拿著一本畫冊,打開一看「序」的內容竟然照單全收,遵守先前的諾言甚為安慰,獻上序文與讀者分享。﹞。與魚共游﹝構圖﹞


原文: 單純的藝術是追求美的呈現。生活多元化的今天 真 善 也加入美的行列,擴大了美的領域,變得多采多姿。由此看來,在思維領域要做到絕對「純粹」是很不容易的事,若要堅持,便會走上「孤獨」的命運。因此在科學、宗教、藝術相輔相成下,考量自己的性向從事創作旅程。有此認知,觀賞陳德心的作品,才能從中理出蛛絲馬跡。

生長在「夢幻之鄉」的南鯤鯓一帶,充滿宗教氣息,起居也隨著廟會的活動起舞。日常生活遇上無法解決的問題,唯一的途徑求神問卜。親人陰陽兩隔,靠靈媒溝通;祈求上天賜福五穀豐收,神壇前乩童起童﹝khì2 tang5﹞的符咒或沙盤問神,只有桌頭﹝toh4 thau5﹞能解神的旨意。每逢廟慶熱鬧非凡,有「過火」或「燒王船」……等難於理解的儀式,孩提時代都是舉香綴拜﹝giah8 hion1 tue3 bpi3﹞﹝臺語﹞。耳濡目染環境的一切,產生心靈上的變化,影響了未來藝術創作。

畫冊本來的計劃只有風景篇,筆者欣賞完作品,打從心裡激起一股寒意,不經問起風景以外的作品,無意中問到問題的核心。害羞的他提出幾幅人物畫,同時說:「這些都是不加思考所畫的作品」。原來在非意識下,畫出非理性的作品。才能挖出真理源頭的跡象,雖然還要繼續開鑿,總是靠近了一點。也由人物畫啟開了風景畫中「異象」之謎,畫中蘊涵民粹宗教的詮釋。白色白得冷漠;藍色藍得陰森,紅色點綴著生命的走向,呈現在風景畫裡。畫家受科技的影響,以照相技術應用在畫布上。製作的過程,光靠相片畫不出所以然,必須把臨場感受,再與照片渾為一體,不知不覺加上揮之不去的「下意識」,把「空靈」帶進來,本身也莫名其所以然。難道這就是「鹽分地帶」的傳統文化嗎? ﹝待續﹞

林瑞明 寫於臺中畫室 2008/9/6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