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從未跟這位生性木訥的小孩交談過,甚至於榮歸故里也未相互開口打招呼,因他離鄉已久也記不清族屬親故的稱謂,在出版「傳記」敘述中通稱為父親的「朋友」。專研棋藝能獲得名人的地位,其專心的程度可見一斑,親友都可以理解,雖然如此,還是默默的祝福。小姨子的孩子,從小就這麼沉默寡言為人擔心。記得二十多年前春節到他家作客,父子三人正在客廳玩「象棋三國」類似麻將的遊戲,客人進門時姊、父馬上離開牌桌,唯獨他在檢討輸棋的原因,移動棋子分析可能發生的狀況,喃喃自語不知說什麼?自得其樂。這麼小年紀就有這種能耐,引起我高度的注意。適逢年初二陪妻子回鶯歌娘家,眾親屬都攜家帶眷聚集在一堂,由大舅主持把每家的孩子做一番講評,公開分析眾小孩的個性和資質,使家人臉色難堪,大舅就是這樣的性格,為了和諧眾人都能體諒。輪到這位羞答答的小孩時,斬釘截鐵的說:「這位將來不知這麼辦?」帶有冷嘲熱諷的態勢,此時室內的氣氛緊繃,眾目睽睽之下我終於開口,把我平時所觀察的心得向大家報告,脫口而出一句臺灣的俚語:「毋通看貓仔無點」(台語),一絲作繭待蠶蛻變,世界圍棋界的奇葩就這樣出現。
其二 圖像﹝海釣圖的剖白﹞

圖中兩條紅魚是誰釣的,照動線看來該不會左方釣者的魚兒,因兩條紅魚垂直於水面,定有第三者在現場,這位鑑賞者觀察入微由衷敬佩。因此作者長期的體驗,乘小船出海垂釣,必須要有高度釣魚技巧,否則在狹窄的空間擠滿三四人,起落竿就會出差錯,他人釣到的魚在面前搖晃,還管魚來至何方,釣線如何安置不是重點了。本作品採用歌仔戲「審蘇三」的手法,罪犯者該面對判官,唱戲時卻是面對觀眾,把觀眾當成判官,正是展露演技的時機,把處境演得「妙」、「肖」博觀眾的感動,隱藏的玄機在其中不是寫實方式能辦得到的。由此看來藝術領域中的矛盾和破綻,有時候是助力而不是阻力。﹝圖一﹞
其三 圖像 ﹝親情圖的海﹞


林瑞明 寫於臺中畫室2007-10-0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