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0月26日 星期三

西畫社​2011作品集

林瑞明老師生前指導過西畫社的學生們,在老師辭世之後,仍秉持著對藝術的熱愛與執著,
持續地創作,以繪畫來紀念老師,
以下的作品均為這群學生們所創作(部分作品畫仍持續精進中),
老師的精神和理念的香火將永遠傳承下去。
《作品依照姓名筆畫排列》
寄件者 西畫社作品
#1 王廷光
寄件者 西畫社作品
#2 王廷光
寄件者 西畫社作品

#3 林麗貞
寄件者 西畫社作品
#4 陳湘芬

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

【舊作品】藍鵲物語 60f ﹝97x130cm﹞

一 源由

自烏鴉把人類的靈魂吞食後,轉讓給藍鵲,使牠們變得更有靈性,過著原始群居的生活;把人類過去所建立的複雜制度摒棄,剩下覓食和傳宗接代。由於靈魂的轉移,人類只剩下軀殼,在平靜的外表下,卻發明了具有毀滅性的祕密武器,相互殺戮。當死亡與爭扎,逐漸展開玉石俱焚的戰鬥中,面臨這樣的事實,空洞的軀體,已經流不出涙水無「愛」可言,殘酷的意念淹沒一切,人類幾乎滅種,不!完全絕亡了。

藍鵲接管這個世界後,自然生態蓬勃發展。牠本來流浪在森林間盲目的過活,自從得了靈魂,頭上多了幾道光環,開始建立屬於自己的王國;接下來便是築巢和覓食,生長在樹上的果實,任由採取,不多拿,不少取,吃到飽為止。有時搖身一變扮演魔鬼,獵食名單又有弱小哺乳類和昆蟲。可以說在動物國度為了傳宗接代,相互殘殺使異類家庭支離破碎,把牠們的痛苦建立在族群的生命延續上,是很平常的事,也不是「殘酷」的字眼可道盡,想是現實世界的食物鏈吧!


二 章法

「源由」純屬於虛構,但不是「胡說、八道」,時間可證明一切。再回到畫作的實質面,從起筆到完成為止,對於藍鵲的生活充滿好奇,便以第六感進入牠們的天地,從寫實到幻想階段 而言,那對黃色的眼睛與頭上黑色對比,從遠處看更為明亮,帶有神祕的色彩。畫面有兩個巢穴:一在明處上方築巢,隱密處的成鳥透過眼神加以關注,處在明暗交接又有眼線注視,最後回到鳥巢旁邊的那隻視線,一氣呵成的動線,使整張畫面熱絡起來;同樣的另外一組在下方鳥巢也是如此。兩組的互動所產生的視覺效果,並非刻意的安排,而是自然形成有如神助。﹝圖一﹞

寄件者 畫作

左側畫一正方形,殘餘的矩型,規劃茂密的樹林,一隻藍鵲半遮身,背後一隻親鳥啣著果實,由樹幹俯衝而下,為的是巢裏嗷嗷待哺的幼鳥。明處的正方形略為縮小,因受紅葉左移和下方綠色帶進暗處的影響,兩組力量相互拉扯,加上「明漲暗縮」效果,「心理位置線」便會往暗處移到適當的地方。那隻介於陰陽兩面中間的成鳥,視線往上方有何企圖不得而知,但其位置可把分界抵消。正方形可分成上中下三段,上層是主題所在,以蔚藍的山脈為背景,更能透露出幼鳥的希望,也是畫中精華所在。中下方所顯現的背景,用來配合藍鵲的造型,達到正前方的平面化為目的,各色塊用暗色調的組合,更趨於神祕化。﹝圖二﹞

寄件者 畫作

「倒三角形」的構圖是本畫作主要架構,畫家較少運用此章法,其形式會令人產生不安、焦燥、悲憫、憂懼、神秘等跡象。反觀「正三角形」的構圖,其視覺形態則有如下:穩定、喜悅、壯觀、光明等等的反應。「藍鵲物語圖」因內容的需要,採用「倒三角形」的構圖,因對藍鵲的世界相當的陌生;雖然多方的觀察也於事無補,故有「源由」的奇想,把現象轉換為神秘化,製造創作的激盪。﹝圖三﹞

寄件者 畫作

林瑞明 寫於台中畫室 2006-12-07

2011年9月23日 星期五

【舊作品】賞鳥

由於人類過度的貪婪,破壞整個地球的生態,使得本身失去應有享受自然景觀的權利;因山坡地無限度的開發,嚇走了珍禽異獸。目前臺灣的鳥類,或是人為的因素,或是外來物種的佔據,有從低海拔往高處移動的現象。能在居家附近聽到鳥叫聲如打游擊式一來就飛,若要觀賞留鳥群,必須去機動車輛無法到達的區域,徒步走進森林,帶著望遠鏡以輔助肉眼,靜悄悄等候鳥群的來臨。若用肉眼只能看見影隻及聽其鳴叫聲,作為辨別鳥的種類而已,是另類的賞鳥。託「八道居」王氏夫婦的福,能在深山住一宿,欣賞各形各色鳥類聚集。它的鳴叫聲有別於平地,不只用來連絡或互通訊息,而像一首交響詩般與自然共鳴。再假借望遠鏡欣賞其姿態之美難以言喻。

走進未開發的林地,當心毒蛇或過山猫﹝有毒植物﹞,要有適當的裝備才可行動。不然退而求其次,可到「無料」的林班地,觀賞小規模的鳥群。其聲勢比不上交響樂的雄偉,至少齊同管弦樂演奏。若進入「有料」的遊樂場,雖然有如菜市場般喧嘩;都市人聽慣吵雜的聲音也蜂擁而至,莫怪「無料」的林班地乏人問津。※一

賞鳥要眼明手快,小鳥在椏杈之間跳躍以秒計,大型鳥佇留較久便可觀其全貌。小鳥活動的變化,映在畫家的腦海中,時間越短其衝擊越大,更能激發創作的欲求,再經過長期的孕育情感,爆發出一股創造的情慾。不論描繪的意圖如何?鎖定原始那一剎那間的感覺,才能掌握「自我」的需要。畫面的視線不管處於何種位置,把「焦點」分散到每隻紅鳥的身上,才能把空間擴大。紅鳥原有資料可尋,但與原本的時空有出入只好作罷。同時把眾多小鳥增增減減,決心要把第一印象找回。

畫面小鳥的增減,順便談一談數字組合的元始思維:基數中一、二、三相互關係求得排列,使二之間容納一的空間存在,三連成不即不離的線,再由距離間隔,適切導入騷擾的情面。一、二、三的數目是所謂「事物之門」:也架起各地風俗習慣的起步,由於東西方認知有異,東方略帶宗教神秘的色彩:一為基石、二為變化、三為多元的開始;西洋則順應物理變化產生的觀念:一是統一、二是調和、三是變化,本地人士想法則是一天、二地、三天、地、人,就是這麼單純。以三種基數有多種的安排,配合畫面上構圖的需要,十六世紀 BRUEGEL 創作出一種奇特的方法,所謂沒有構圖的「構圖」,便是利用組合的引力,以跳躍式的滾動,使整個畫面熱絡起來,把騷擾情緒的場合表露無遺。「賞鳥」以現代的手法借重名畫註解;突顯騷然畫情的另外一章。※二

背景:經過幾次的調整,終於能配合鳥的動向,排除茂盛的花枝,以撥花見山的手段,使遠山更為壯麗。畫面左下方原有一遍森林,改換:山嵐涉進澗谷,遮掩了半山腰,正在飛翔的小鳥因背景的簡化,有更大的空間翱翔。原來所計劃的畫面,由於刪刪改改形式也走樣了。在煩惱之餘,隱約浮現 李大師 石樵兼恩師的教誨:「作品若能事先預知結果,比神仙還利害,就不必在畫布上浪費工夫」。雖然是一句平常的道理,真讓人深思。繪畫作品本質問題最難表現,本作品在描繪內心的寫實,尋求另一方途徑。山嵐帶有水蒸氣,白茫茫一片,原想塗抹白色則可,意想不到畫面山嵐的流速因厚薄有異,所產生的視覺效果截然不同,如何拿捏?把白色一片與周圍的筆觸配合,山嵐稀薄之處,顏色或筆觸加重,不但達到正前向的平面上,又能把山嵐融入畫面中。

畫面的顏色配置絞盡腦汁:春季滿山的櫻花,恰巧與紅鳥打成一遍。鳥兒的影子一不小心誤認花落,才把紅花變色,紅綠對比更能顯示鳥的動態。每隻鳥兒有如五線譜,視覺的轉移上,可嗅出鳥兒迅速的跳上跳下。若是把五隻分為一組,可在畫面形成不少的組合,各式各樣排列相互交錯,所產生的鳥叫聲,那不正是一首交響曲嗎?﹝如圖﹞

畫中紅鳥是那種鳥的類型?永久沒有答案,因為它是畫家自己塑造出來的。觀賞時牠來得太快,一段時間整隊往遠處消失。四年來不忘那一幕,獨樂樂不如眾樂樂,把蘊含的能量釋放出來,不知在畫面能詮釋多少,果然還隱藏了此份別人無法取代的「現場」,只好留下殘影讓自己慢慢回味,世間事不為己天地難容。

※一 無料:免費。

※二 Bruegel的畫風:描寫人群百態以人多取勝。

林瑞明 寫於 臺中市畫室 2006-11-16

寄件者 畫作

賞鳥圖的組合﹝一﹞

寄件者 畫作

賞鳥圖的組合﹝二﹞

寄件者 畫作

賞鳥圖的組合﹝三﹞

2011年8月14日 星期日

畫家林瑞明相關紀念文章之二

火金姑西畫社 社員湘芬回憶相關文章


「我一直以為會跟著林老師畫圖,畫到一百歲為止!」金枝姐這麼說著,在電話另一頭,我已經又忍不住哭了(雖然貞維安慰我說,那種解脫是欣喜的感受,就如同東西用壞要換一樣,人的驅殼也是,但一想到不能再和老師相聚畫圖,閒話家常,就覺得心酸)。

今天去參加老師的喪禮。

在懷親廳,入口處擺著他自己的自畫像,有兩張,一張是有八卦山大佛和石獅為背景的泡溫泉圖(老師在「圖像背後」寫過這樣一段話:「如八卦山的大佛,令石獅溢出球中的潮水,化作熱情使命,讓美術表演舞臺甦醒過來。」我沒有像老師那樣的好文采,但欣賞他的畫和文字,就覺得很滿足)。另一張是他近期畫的,有紅色背景的自畫像,我記得最後一次上課,老師還拿圖檔給我們看,一邊還很得意地說:「你們看,我看了鏡子以後,就把影像拋開,畫出心中的感覺,雖然襯衫領子也是紅色,不過看起來反而更突顯主題。」

這一切就好像是幾天前發生的事。

回想起剛開始參加西畫社是我最難過的時候,那是1990年,和Scott分手,假日不是和家人在一起,就是畫圖,能安然度過那段時間,還真要感謝家人和油畫社的學長姐,當然還有老師。那時很常用刮刀畫圖(現在比較少了),用刮刀上色,再刮掉部分顏色或在畫面上直接調色,畫面也總是有不安定和憂傷感。我記得那時花了很久的時間畫了一隻林中的白鳥,老師說,那張畫好是好,顏色也很漂亮,感覺很幽靜,就是孤單了點──他說的正是我當時的心情。不過這種感覺已好得多,我有許多好朋友,可以一起做不同的事,也已經不像以前那樣擔心害怕。

公祭過後,金枝姐和我們一起討論火金姑西畫社的未來,決定還是像老師生前一樣,每個月一定要聚一次,一起畫畫,交換對畫技、色彩等等的意見。金枝姐還說,老師會在天上看顧我們,而且還會在瞑瞑中教導我們!

我想,這或許也是懷念老師最好的方式。

20090704懷念林瑞明老師

2011年7月24日 星期日

2011年7月3日 星期日

最後未發表文章「紅綠配」

寄件者 林瑞明畫室
其一 原來
柏拉圖為何把藝術家逐出理想國,理由很簡單:認為只會模仿再模仿,沒資格進入其行列。同樣木匠便可加入理想國,原來利用樹木把模仿完全改變了,謂之不是造物者所創造的自然,算是自創的第一手貨。為了這一句名言無法理解,終日心中悶悶不樂,難道藝術家都沒有創造力嗎?有一天,到野外寫生時得到靈感,大聲喊出:「上帝藏在我心」。寫生從自然中參考部份形式,其他是由畫家自由意志的發揮,那就不是二手貨。由此論斷,可使藝術家拾回自尊心恢復創造力。

凡是思維剛開始就有不周圓的地方,由於時間的考驗,終局都能完滿的解決。其過程中便有一半哲學的產生,就是說凡事都抱持懷疑的態度相信一半,另一半由自己的思考或想像求證。

其二 想法
圓形放在平面上最不穩定,隨著傾斜而滾動。何況在畫面的圓形,要使安定必須靠一些補助線。純以南瓜為主的畫面,不以補助線看看其穩定性如何?本來南瓜的形體屬於多樣性,有些略帶圓錐形,本作品便屬於此類,故放在平面上也較為穩定些,可是底部是圓形的也是麻煩的製造者,故不安定更為強烈,便在周圍框上四邊形。說是桌子也好,裝飾品也罷,更有安定畫面的作用。

為了藝術家被逐出理想國而憤憤不平。以南瓜圖便可證明,南瓜的形狀為模仿自然;其他背景及周圍線條的運用,全靠藝術家的主觀意識。正符合前面所提出模仿說的第一手貨。

其三 生活
阿寶退休後耕有幾分地,空閒時到府分享田園之樂。每次都帶回很多南瓜,畫室到處可見。原本以為只是食物,因可以儲存很久,後來演變為擺飾,早晚相伴日久生情。觀察一段時間,受南瓜造型的引惑,想以純粹圓形在畫面出現有何後果?描繪在畫布後,始知穩定無法掌握。

其四 圖像
構圖:通常水果的以三角構圖為最佳,可是體型較為龐大的南瓜或西瓜便不適合。只好從簡單的數目畫起;單獨一顆的描寫注重質感,較沒有章法的顧慮,可是兩棵以上便有引力﹝磁場﹞的問題。目前在畫面所看到的三棵採用一字構圖試看看,也有一些尚待解決的問題,如圓球的方向及補助線的運用,都要計算在內。

技術:油畫是最好展現技巧的藝術,使用不同的技法所產生作品有不同的效果。本作利用白色塗一層厚厚的底,再用6B的鉛筆勾出輪廓線。等待油料完全乾了,再用亞麻仁油塗上畫面,便可利用完全透明的油畫顏料多塗幾次,若是質感不夠厚重等乾再塗。不滿意用松節油洗掉,或用畫刀刮掉留下底層也有不錯的效果,注意!紫色不要接觸到金屬,否則會產生化學變化。

大紅色畫完成之後,發覺主題與背景之間沒有共鳴,須要有橋樑溝通,否則背景會變成無限的擴張更虛無,只好用強烈的對比色把背景拉回來,綠色的方型雖然是抽象的形式。築構線條是尋求空間的形狀,缺少了形狀便短少一切。把上方的線畫成弧形,便可使空間延長,更能使人有想像的空間。相較之下,前端的大紅色也變為實際。

林瑞明 寫於 臺北寓所 2009-04-28

畫稿

寄件者 林瑞明畫室

林瑞明 繪於 臺北寓所 2009-05-08

父親生前進行化療時在台北寓所使用電腦所創做出來的畫稿,
由於台北寓所沒有繪畫的材料,因此父親運用小畫家簡單的線條來表達樂團的演奏,
在沒有工具的環境下,依然創作力十足,代表了父親對藝術的堅持與執著。

2011年6月25日 星期六

画外画會簽名錄

找出了從前画外画會第三次聯展的的簽名錄,看了一下時間,竟然是民國58年的古物,
很有紀念價值,必能引不少歷史的漣漪與回憶。
寄件者 林瑞明畫室

寄件者 林瑞明畫室

寄件者 林瑞明畫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