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12月29日 星期六

夢兆「下」 ﹝文﹞ 人與狗﹝圖﹞ 12F﹝50cm X 62.5cm﹞

自述:夢到無夢人與狗﹝特選﹞
那次作夢的事,據家人事後描述:「說夢話還大聲吆喝,弄得全家難眠」﹝大通舖﹞。每逢煩惱不能解決時,在夢中便可得到答案。空襲期間,物質缺乏,隔壁阿海有一輛破舊腳踏車,在小孩心目中是英雄,由他發號司令,集合大家在草場排隊輪流練習,每人只騎上五分鐘。當我生平第一次騎到鐵馬時格外興奮,不管如何駕馭都不聽使喚。無人騎得上只有阿海會騎,當起孩子王更具說服力。大家約好隔天再來,每人都期待明天趕快來臨。因興奮過度,夜晚夢見仙人的指點:「雙手握緊車把,眼睛向前看,左腳踏好腳踏板,身體微微向前,要有速度,右腳便可橫跨而上,有如踏水車﹝有此經驗﹞般一步步用力踩」。翌日如法炮製果然一躍而上,獲得眾人的喝采,得意中竟忘掉如何下車,只好在操場打轉,佔了別人的時間,最後大家一擁而上,才能把車子穩住,由掌聲轉為怨聲連連。

身體狀況和社會環境的因素,也會影響作夢的內容。第二次世界大戰敵機轟炸時還不會心生恐懼;二二八事件,強欺弱的時代,社會秩序大亂,隨時都可遇到武裝者在街頭耀武揚威。事件近尾聲,嘉義西市場內生意興隆,忽然人人惶恐躲進店舖鴉雀無聲,唐山兵挨家挨戶搜查,要我家餐廳的人人舉起雙手,還揮動槍尾刀搶(台語)奪客人手錶。親身經歷危及生命的安全,連夜半敲門為之提心吊膽。恐懼到作夢時如演恐怖電影一幕幕的出現,在殺戮中自己的頭顱落地,竟然左手撿在腰間,右手還帶著武器和敵人繼續廝殺英勇無比。每每夢見類似的動作而有不同的情節,不斷重複的出現,夢魘驚醒盜汗直流,還咬著指頭直到疼痛為止,慶幸還活著。難道所謂「潛意識」在作祟嗎?年歲漸大以夢解決問題的事逐漸減少,近年來作者對繪事興趣培養達到顛峰的當兒,發覺體力逐漸不如前,領會到 上帝正在把先前賜給的身體,逐漸收回部份功能,連夢也不例外,現今已無夢可作。
圖像:人與狗


人與狗﹝圖一﹞
作完了白日夢,應回歸到現實面。在勞苦和思念中得到片刻的休息,觀賞夕陽餘暉的一剎那,既美好又短暫。原來狗還默默等待在身邊,才體會寵物的重要性,開始玩起遊戲,狗也了解主人的意思,姿態做一番調整,頭往上仰任由主人戲弄,搖擺尾巴以示快樂,使主人的心事置於腦後。雖然異鄉人在物質方面無法充分的享受,與狗同在也可得到心靈的慰藉。為着表現無聲勝有聲的畫面,在個體上使用簡單的組合,以達到人地生疏的效果。色調改為單純化可使思鄉的氣氛更為濃厚,這種帶有文學的思維也許開啟另外里程的步伐。﹝圖一﹞

人與狗﹝圖二﹞單純的畫面全是為異鄉人設計,若把原本背景有漁船停泊,會削弱思鄉的意味,突顯不出流浪者的心情。修改後背景雖然海天一片茫茫,每一筆在在捉住實質的感覺,所用的技巧是加強其密度,和主題兩相對照才不會感到鬆懈,抽象的筆觸留給海空使用才有意義。以畫面看來:使用寫實的手法,不以扭曲的線條呈現,能把握人與狗的真情流露,充分表達異鄉人內心的寂寞及思鄉的心境。人狗之間緊密的互動,愛護之心倍至有加。輸出勞動力到他國備嘗辛苦,一粒米一點情。假日臺北熱鬧場所可看到三五成群的外勞有說有笑,真是「美不美、鄉中水;親不親、故鄉人」。﹝圖二﹞

林瑞明 寫於臺中畫室 2007-11-03

2007年12月2日 星期日

夢兆「上」 ﹝文 ﹞ 思鄉﹝圖﹞ 12F﹝50cm x 60.5cm﹞

自述:夢中心得
 親情終戰後市面運作步入正規,鄰居小孩紛紛上學,唯獨我遲遲未接到復學通知,當有關人員家庭訪問時,已經該是四年生了。原本就讀「幸公學校」被美機炸成廢墟,暫借日本人的「若小學校」上課,雖然同校而不同行政體系,等到日人撤僑,改為「垂楊國校」,也是當年以少棒聞名。同校其間日本學生很強悍,時常打群架各個打得鼻青臉腫,回家後都不敢吭聲。因教室有限,各年級輪流在樹蔭下,背著書包上課。曠廢時日無法趕上進度,何況由日文改為漢文,又沒有「注音符號」為依據,學不到發音訣竅。對漢文的發音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,每句跟隨著老師唸冊歌﹝台語﹞,與私塾教學無異。要適應還有一段時間,識字更不用談。

每當發下考卷,抱鴨蛋回家,家人總不關心成績,只是笑笑而已。每當在學校受到譏笑而迷失方向時候,徘徊在徬徨無措的路口,逃學在田野間幫忙打雜,直到放學時間假裝從學校準時回家。幾天後有同學告密終於露出馬腳,家人發現逃學時不分皂白痛打一頓。傷心之餘不知不覺睡著了,月色朦朧中夢見神仙傳授祕訣:識字要從「人」開始,要切記在心裡,「人有兩手,兩手十指,指有節,能屈伸,我…」,醒來時謹記在心。翌日,被家父強押送到學校,大家以異樣的目光注視心生畏懼。當天老師一進教室眼睛瞪著我,不必等到點名我自動站起來,出乎意料之外終於開口大聲朗讀,全班各個表情略帶驚訝,頓時鴉雀無聲逐漸轉為掌聲。之後老師所持的印象不因此而改善。有一次算術考卷竟然忘記寫名字,當發考卷時唯獨我沒有拿到,老師手上只剩下一張大聲說:沒有分到考卷的舉手,周圍的同學應聲某某的,害我羞得滿面通紅不敢抬頭。老師問:「是你的嗎?滿分喔!」﹝待續﹞

圖像:思鄉思鄉﹝圖一﹞凡是離鄉背井在外謀生的人,背後必有心酸感人的故事。要描繪思鄉為題材,必須透過文學的意象,在人、地、物、時使用嶄新的手法,如何安排連結四個要素,以達到鄉愁的效果。思鄉是心理的,勞動是生理的。經濟起飛大量使用外國的勞動力,能使臺灣一切的建設跟得上現代文明的腳步,向勞動者致最高的敬意。

思鄉﹝圖二﹞
人類在狗的眼中,不分膚色及國籍一律平等,只要有愛心餵養,對主人忠心不二。有此心思認養一條狗,寂寞時可聊勝於無。黃昏之際,散步到海濱,有人帶著狗玩得很開心,他突然靜下來,坐在堤岸旁臉向遠方眺望,手還撫摸著愛犬若有所思。狗很自然的陪伴在主人身邊,相對的主人則心事重重,遙望遠方的家鄉,到底在想什麼,我們不知道?。這種情況與當年在國外思鄉相若。如此一來,很想把握住這種情節,嘗試主題﹝人與犬﹞使用寫實的手法﹝圖一﹞。至於背景把實際的空間,化為想像的色調容納在區塊裡﹝圖二﹞,更能顯示 時、空 的跳躍;每塊面的接觸,闡釋時間的流逝,蘊藏玄機在區塊中,以達到「思鄉」畫作的效果。

林瑞明 寫於臺中畫室 2007-11-03

2007年11月3日 星期六

作繭一絲牽 ﹝文﹞ 親情﹝圖﹞ 30F﹝72.5cm x 91cm﹞

其一 蛻變 親情
從未跟這位生性木訥的小孩交談過,甚至於榮歸故里也未相互開口打招呼,因他離鄉已久也記不清族屬親故的稱謂,在出版「傳記」敘述中通稱為父親的「朋友」。專研棋藝能獲得名人的地位,其專心的程度可見一斑,親友都可以理解,雖然如此,還是默默的祝福。小姨子的孩子,從小就這麼沉默寡言為人擔心。記得二十多年前春節到他家作客,父子三人正在客廳玩「象棋三國」類似麻將的遊戲,客人進門時姊、父馬上離開牌桌,唯獨他在檢討輸棋的原因,移動棋子分析可能發生的狀況,喃喃自語不知說什麼?自得其樂。這麼小年紀就有這種能耐,引起我高度的注意。適逢年初二陪妻子回鶯歌娘家,眾親屬都攜家帶眷聚集在一堂,由大舅主持把每家的孩子做一番講評,公開分析眾小孩的個性和資質,使家人臉色難堪,大舅就是這樣的性格,為了和諧眾人都能體諒。輪到這位羞答答的小孩時,斬釘截鐵的說:「這位將來不知這麼辦?」帶有冷嘲熱諷的態勢,此時室內的氣氛緊繃,眾目睽睽之下我終於開口,把我平時所觀察的心得向大家報告,脫口而出一句臺灣的俚語:「毋通看貓仔無點」(台語),一絲作繭待蠶蛻變,世界圍棋界的奇葩就這樣出現。

其二 圖像﹝海釣圖的剖白﹞論構圖海釣﹝圖一﹞
圖中兩條紅魚是誰釣的,照動線看來該不會左方釣者的魚兒,因兩條紅魚垂直於水面,定有第三者在現場,這位鑑賞者觀察入微由衷敬佩。因此作者長期的體驗,乘小船出海垂釣,必須要有高度釣魚技巧,否則在狹窄的空間擠滿三四人,起落竿就會出差錯,他人釣到的魚在面前搖晃,還管魚來至何方,釣線如何安置不是重點了。本作品採用歌仔戲「審蘇三」的手法,罪犯者該面對判官,唱戲時卻是面對觀眾,把觀眾當成判官,正是展露演技的時機,把處境演得「妙」、「肖」博觀眾的感動,隱藏的玄機在其中不是寫實方式能辦得到的。由此看來藝術領域中的矛盾和破綻,有時候是助力而不是阻力。﹝圖一﹞

其三 圖像 ﹝親情圖的海﹞
漁船與釣者﹝圖二記﹞
「漁船與釣客」圖中最難解決問題是海的色彩運用,一遍藍色經過多次的修正無法達到想要的感覺﹝如圖﹞,在沉思之時以逆轉思考,嘗試實物和內心的調整;景物使用強烈色調是作者內心的反應,必須配合寒色的大海取得平衡分配,否則會營造不協調的氣氛,若以恆常性的顏色呈現,會把海水的感覺抵銷。如何轉換,考慮到身在亞熱帶的臺灣所受強烈陽光的左右,海水隨著氣候的影響與周邊景物使用互補色,才不會失去海水的特性,更易呈現本土的格調。基於此一認識,才有「親情」圖中海的分割,運用前幅作品的技巧做為墊腳石,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,其間不斷的發現問題,正是新技巧產生的時機。﹝圖二﹞

親情﹝近作圖三﹞人口密集的臺灣,堤防岸邊處處可見活動力旺盛的一面,垂釣也不例外,木橋上頭還擠滿三個人,「親情」作品充分表達對垂釣的熱愛,故在構圖上做一番的剖析以資參考:以底線的右角畫一條線向左頂角延伸,成為斜線形的構圖﹝參考圖三的白線﹞。主要的人物流向左側與右邊的海域,分割成「緊與鬆」不同的景象。天上那一道光芒,透過大橋區劃上下,得以光亮的部份,留下廣闊的空間,把畫面分為三等分,隔開重色調在兩旁﹝參考圖三的紫線﹞。趴在石墩上的人和黃衣釣者為主軸,右斜線上的木橋、帆船有牽引岸邊人群的作用﹝參考圖三的黃線﹞。原來左下角只停放腳踏車,畫面變得零散不堪,加上釣具後景物的互動更加緊湊,視線的移動也在此做一番調整。﹝圖三﹞

林瑞明 寫於臺中畫室2007-10-03

2007年10月21日 星期日

從一張舊照片說起 ﹝文﹞ 漁船與釣客 ﹝圖﹞ 30F﹝72.5cm x91cm﹞

自述:空襲

漁船與釣者 1944年美 軍轟炸臺灣﹝日治時代﹞,嘉義化為廢墟。有錢人家往郊外疏散,家父反而搬進位於市中心,被炸得屋傾人散公有的「西市場」,當時市區變成空城,市場採取開放式作業,只要當事人佔用便能擁有,家人便選一間可避雨的商店居住。據說美機轟炸過後不會二度來襲,市場經過住戶整修後又熱絡起來。從鄉下供應物資匯聚在此進行交易買賣,事後聚集在我家經營的飲食店用餐泡茶聊天,有識之士也參與時事講解。日本帝國正處在世界巔峰,亞洲的救星自居,臺灣人也以日本為榮,有一次針對攻擊珍珠港事件及征服南洋過程交換情報,忽然警報響起話題中斷,大家保持肅靜。空中隆隆作響,心數到幾秒後地開始震動,眾人又紛紛猜測炸彈的方位及威力﹝噸位﹞,翌日消息傳來跟預測的相差無幾。

戰爭最激烈時,市區經過十次大規模的轟炸,之前發生兩度空戰,市民還可仰頭觀戰,不知空襲為何事?此時有兩件事值得一提:一為空戰時長輩要人人頭頂棉被往郊外疏散,再者是敵機來時當局要家家戶戶燃燒樹枝欺瞞。迎戰中,但見敵機性能優越飛入同溫層,日機無法攀升只能在低空追逐,瞬間掠過市區上空,誤導市民以為比敵機快速,但看在我們的心裡非常納悶。親睹這一幕,粉碎心目中日本超強的美夢。空襲期間敵機萬一被地面的砲火擊中,老百姓心裡暗中叫苦,預料隔日敵機定會出動大規模的報復,除投彈外加上不斷掃射造成遍地哀號,有鑑於此,當晚必須準備第二天的食物,等待空襲警報時,躲到網狀式的「下水道」避難※。由於市區住戶稀少「下水道」流水清澈,白天小孩常在此玩捉迷藏,可說是最完善的臨時防空洞。歷經轟炸之苦,有如驚弓之鳥,連回故鄉省親,聽到飛機聲,本能反應立刻就地臥倒做好防空準備,親戚小孩站在一旁數飛機,此事為親戚之間茶餘飯後的笑話。緊張的時候也有輕鬆的一面:每晚聽老先生講古﹝說書﹞是唯一的娛樂;講水滸傳、封神榜、西遊記、三國演義…… 等章回小說,所有的故事百聽不厭。「講古」分為三段落,休息時助理拿出樂捐箱,隨聽眾實力出錢。遇到空襲時燈火管制,便以臘燭取光,有如神祕宗教的聚會。

戰爭近尾聲謠言四起,當時有一位穿著唐裝者總帶一支黑雨傘,挑著鉛桶加蓋,走遍街頭巷尾,行徑古怪,帶著尖銳的聲調沿途叫賣:「止癢的藥草」。隔一陣子不見蹤影,謠言便紛紛出籠,聽說是中國派來的間諜。雨傘和鉛桶裝置著情報器材,不久又出現在街坊,羅生門式傳聞更顯得神秘。1952年就讀南師,來自各地的同學無意中提起此事,異口同聲:「止癢的藥草」,難道有分身遍及各地嗎?

後記:自從提出這一張舊照後,觀眾紛紛來電,一致認為當時有全家照定是富裕家庭才能辦得到,其實不然:日本帝國正處於強盛期人民的生活水準高,社會普遍重視禮儀,以「舊照」的觀察是富裕或是體面,我還是選體面的用詞較妥。

圖像:漁船與釣客
其一 漁民靠海為衣食父母,討海人的心聲也難以用三兩句話道盡。憑漁民那種刻苦勤奮的精神,一有漁汛不管烈日當頭出港幹活或刮風下雨,依然沿途撒冥紙祈求上蒼保佑,雖然是迷信「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」。相對的釣客閒來無事修心養性,海洋是他們較勁的道場,誰的耐力和技術高超便有斬獲。且看對岸忙得不可開交,分心之際上鈎的魚便乘機逃脫,機會一失必定「槓龜」無疑。岸上還有人在尋找好釣點,想從海中發現什麼似的?雖然用肉眼難以看出海中物,仍是有經驗的釣者最愛。﹝圖一﹞

寄件者 畫作

其二 來自遠方作客的黑面琵鷺,沿著海面呼嘯而過,把摸不著邊際的海和天熱絡起來。海鳥也融入海天之際,才有與其他物類對話的條件,對話的當中,釣客的靜候與漁船疾駛形成對比,馬達作響激起陣陣浪花,推動船身的前進,促成速度之美。被洋傘遮住的漁船分為兩個區段,也由前進的速度來彌補漁船的整體性。無論畫面使用何種方法的分割,絕無改變海原本的面目和印象,純是造型的需要,把顏色調整得宜,可描繪出「海風海湧海島情」的心思。﹝圖二﹞

寄件者 畫作

※最近訪問在地人都不知有這條的「下水道」。
林瑞明寫於臺中畫室 2007-07-03

2007年8月13日 星期一

火金姑画會画展

一群熱愛繪畫人士的火金姑画會,把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化感情為符號,雖是業餘技巧力不從心,可是熱誠是不變的,多利用此訊息,大家告訴大家。

1.作畫樂 2.蓮花下 冉莉 3.九份老街 陳湘芬

3.海濱 黃金枝 4.九份風光 林麗貞 5.瑞雪罩山頂 王廷光

6.富士之夢 陳端圓 7.池水 陳建焜 8.喝杯茶 陳湘芬



2007年7月4日 星期三

從一張舊照片說起 ﹝文﹞ 大海漁撈 ﹝圖﹞ 30F ﹝72.5cm x 91cm﹞

自述:綽號 ﹝圖一﹞
大海漁撈﹝正﹞已經記不清這張舊照片的年代,以前拿出來看只關心哪位是我,如今的看法,除了辨認年代外,還要觀察所處的社會背景。在照片裏記不起當時有那麼時髦,打吊帶、戴白帽、穿皮鞋、手裡還握着球,另一隻手放在母親雙手上是那麼的溫暖,又有阿公、姑婆一起照相實在難得。當時有如此打扮定是有體面的家庭,和終戰後穿著判若兩人令人百思費解!六歲以前的我,腦海一片空白,周邊發生的人、事、物、地,該留點印象與傳言吧!可惜僅存這張舊照,再也沒有其他資料可佐證;以年齡來推敲大約是1940年左右在故鄉霧峰所攝的。

1942年舉家南遷嘉義後發生之事都記得,此時為了綽號的事困擾,有人說:「臺灣囝仔沒有綽號飼袂大」,外號是小朋友間相互取名,譬如說頭比別人大,就叫為「大頭」不會差太多,諸如此類不勝枚舉。小朋友的觀察力不可忽視,綜觀綽號是以性格或外形來決定。小時候因我的臉頰經常泛紅,便有「紅猴」的外號,若有人家叫紅猴,便知道是叫我。當初,一下子被人叫成動物很不習慣,耿耿於懷,想嚇阻對方,遇體格比較小好欺負的便揍一頓,但成效不彰,卻暗地裡被叫得更利害。年歲漸大稍微懂事,便不介意有綽號的問題,紅猴的外號自然消失了。居住在市場裏接觸三教九流的知識,開啟多元文化之窗,塑造喜歡亂「蓋」的性格。聽「講古」得來的章回小說與小朋友分享,在市場所見所聞以八卦消息來傳達眾人,又得「臭屁仙」的封號,後來省略前句演變為「仙ㄟ」,對大人或小孩滔滔不絕亂蓋一通,不管結果如何總是哈哈大笑。﹝待續﹞

圖像: 再論「海上颶風…圖」 ﹝圖二﹞

畫中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存在,那股力量來自大氣和各物的互動。且看颶風把魚尾捲起以反時鐘的方向吸走,所形成的水柱還不斷的旋轉。旋風影響所及周邊的動盪,若站在至高點:從中心到千里外的魚兒聚集一堂,把活動延伸到任何海域,便要發揮想像力,誠如渾沌學所說的蝴蝶效應;一隻在巴西蝴蝶影響東京刮大風。深海的鮪魚和隨波弄流的群魚向前游,與被氣旋打轉的魚有天壤之別。

圖像: 大海漁撈 ﹝圖三﹞

繪畫若照物理空間畫不出所以然,在有限的畫布當巧妙分割,既使物體之間比例或型與色產生矛盾、破綻,衡量畫面的得失,若是無影響大局,就讓它有吧!以一面旗幟和另一艘漁船的對應,窺豹一斑由旗幟轉換成船的整體形象,若無緣無故單獨出現一面旗幟,會令人百思不解,必須有群體的因素才能建立。這種手法「浮世畫」屢見不鮮。至於一群海鷗在上空翱翔形成環狀,佈滿畫面高低所營造的空間比實際還要緊湊。每隻海鷗注視網內外的一舉一動,只要魚浮出水面,隨時都有被掠奪的可能。實際上網內只有海水在閃動,漁群是象徵手法呈現的,串聯畫面的海鳥相互對應,隨即調整介於兩者的引力得以活絡。

林瑞明 寫於臺中畫室 2007-07-03

2007年6月14日 星期四

親不親﹝文﹞ 海上颶風的周邊﹝圖﹞ 30F﹝90cm x 72.5cm﹞

其一 長生不老
海上颶風的周邊現代版創世紀提到:「上帝創造動物時面相都一樣,雌雄同體,不生不滅,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」。所謂有生有滅是自身所造的業,就是祖先留傳下來的原罪﹝參閱劫簸篇﹞。對於「生、死」因果循環,至今,其他的動物還停留在食物鏈的階段;唯有人類有愛與恨,創造文字記載歷史,尤其在思想方面對於「解脫」有一套精闢的註解,演變為莫測高深難於理解的學問。不管如何深奧的論斷,以佛家的涅槃和基督的昇天說,最具有代表性。民間也流傳對「人生」看法別具風味。阿清伯講的故事敘述長生的痛苦,到現在還記憶猶新,不斷的思索,想理出幾種事件發展的可能性,還是矛盾百出,迄今留下無限想像的空間。事情發生於隔壁嬸婆過逝,阿南當晚夢見,天神賜給他一個願望,毫不猶疑選擇永生。神再三警告:永生不是人類能擁有,凡是得之會後悔,務必謹慎。經阿南的堅持不計較後果,相信惟有自己才能照顧家人的幸福。婚後生男育女家庭樂融融,二十年後子女長大成人可論嫁娶,各自成家立業子孫滿堂。整天含飴弄孫,阿公長、爺爺短、叫個不停,內心充滿溫馨,羨煞了世間人。長期下來,因輩份高到無法稱謂,時間刻劃在臉上的斑紋,有如活化石般,竟忘了他是誰,親人也離他而去,如此的演變是阿南始料未及。在家:沒人理會,顯得更孤單,生活乏味;外出:也得忍受眾人戲謔,小孩跟班似的當猴子耍,和當初想像有距離,才了解長生不是福。這樣人際關係,怎麼不令人傷心?套上使人感慨的臺灣諺語:「一代親,二代表,三代無了了」。阿南體會到單方面的永生,是自私的想法,因此看破世情想尋短見,但無法如願,得遵守誓言,自裁刀斷、上吊繩軟、跳水不沉,頓時雙腳跪地,向天神求饒不得其門而入。只好離開人群到遙遠寒風凜冽的北海,躲藏在磯石背後哀號,因悲傷過渡軟化身體,附在磯石表面久而久之竟然與合而為一,淚水也被浪花吞食,不斷鼓盪浪濤,發出狂嘯的聲音。事隔多年,聞風而來的造訪者在北海已不見其蹤影,只聞浪濤日夜不停隆隆作響。

其二 海的畫思
西方文明能孕育「維納斯誕生」的作品,把體內生理構造幻想成大自然景觀,囊括真、善、美等人文素養的總和,蘊含對於海洋接觸的熱絡,古代海洋探險局限於區域性,到「文藝復興」改變人類的想法,才為地球作新的詮釋,奠定創造海洋文化的巔峰。近代受工業革命的洗禮,人們為工作忙碌,沒有多餘的時間發思。藝術的欣賞也隨着時代潮流而改變,主張作品以自然、寫實的形式描繪;也有追求陽光、速度之美。頹廢也有藝術發揮的空間;對現實不滿者,轉借夢幻以超現實表達,返璞歸真的啟蒙是「另藝術」的起啟,在在強調藝術取向的自由。不管如何千奇百怪的論調,都是滿足感官上的慾望。面對多元化時代的來臨,本著自我的觀念,製作這樣海洋系列,從實景中注入濃厚的主觀色彩,既使有破綻在所難免。畫風探視浩瀚大海的包容性,由關懷海洋生態切入,以符合現代視覺的需求,直接攤在畫面上,是否能如我所望,全靠畫家的修持。
構圖 一 、構圖 二 。
林瑞明 寫於 臺中畫室 2007-06-13

2007年5月24日 星期四

取利﹝文﹞ 海釣﹝圖﹞ 20P﹝60.5X45cm﹞

其一 舊句新解
海釣﹝修完﹞遠方飛來修行千年的鷸,發現蓬萊島國出現一道光芒,便停留在巨石上觀察那道光芒的來源,看見了百年道行的巨蚌※,含珠寄居在水磯石縫中。當退潮時展開雙貝吐納,露出閃閃發光的珍珠,鷸趁機一口咬緊牠的身體不放。漁夫微微一笑,就在蚌挾鷸嘴留下的空隙中把珍珠奪取。巨蚌自珍珠被奪走之後,百年的功夫化為烏有,變成化石之前,咬緊牙關使那隻鷸的嘴無從拔出。雖然鷸也有千年的道行,經不起挨餓受凍,有修為也無助於切身之痛,終於一命嗚呼哀哉。
鷸本想漁夫會伸手相救,所持的理由同是注音符號以ㄩ字發音,只有二聲和四聲的差別,認為有同宗之緣,想不到漁翁回一句:「誰理你」便張揚而去。事後有人問漁翁:為何不像戰國策書中所言把鷸與蚌帶回處理?漁翁回答:「珍珠可致富,其肉值錢嗎?」。今之日社會,不肖漁民唯利是圖,人造衛星探測到,東方漁船捕撈鯊魚取得「魚翅」後,把剩餘龐大的驅體拋向大海,消息曝光震驚世界。犀牛也如此把牠的「角」當作中藥材,竟為了醫療而殘殺稀有動物,其行為天地難容因果循環提醒世人。科技發達的今天,有其他替代品,需要如此嗎?雖然是華人社會傳統的陋習,這種文化不要也罷。

其二 時間走勢
垂釣在海邊的人,羨慕出海釣者滿載而歸。某夜與孟哲君相約出海夜釣,嘗試處女航的滋味。港內風平浪靜,出海不久船隻搖晃不已,來不及提釣便暈頭轉向,只好躺在船艙休息,閉目養神還是天翻地覆靜不下來。時間被空間的晃動排擠在腦外,未知搖晃多久,船在大海茫茫的黑夜裏,不知駛往何方?在神智不清的狀況下,突然船身停止搖晃,馬達聲靜下來,心想:該是我展現釣魚本事的時機,想啊想!消息傳來船已經轉回原港口。聽到船東連連道歉聲,並說明另有釣友嘔血,急需送往醫院,稍候便要再出發。星羅棋佈夜深人靜,只聞到海濤聲,以咱這樣體質還敢再嘗試?

其三 生活繪事
出海事端體會到繪畫是跟隨生活脈動勇往直前,作一位畫家必備條件是創造,其次還是創造…,故拜師的時間短暫為宜,否則墜入他人的思想陰影無法擺脫。最近流行鴛鴦蝴蝶派的作品,因有細膩的技巧,若把它看作學習的一小部份就可以了。追溯此畫法乃是十八世紀Rococo西洋美術的遺風。當時貴族政治權勢旁落,生活傾向奢侈靡爛,畫面反映華麗的視覺效果。現今臺灣人民權利高漲,要拼才有飯吃,能體會各種行業的藝術家,才有多元化的作品。以討海生活為例,遇到大浪小漁船停止出海,勉強作業的漁船與海浪爭存活,看不見水平線,它存在每位「行船人」的心中。經過那回出海的歷練,深深地感到:作品的精髓蘊藏在生活體驗中,華麗的鴛鴦蝴蝶派會在我們週遭的生活滋生嗎?作夢罷!

其四 調整圖象
酷熱的天氣,全身懶散,已有一個禮拜沒動筆,就在畫室發呆,同時享受寂寞的樂趣。順便翻一翻舊作,有關「海」的作品,再度勾起海濱戲水的回憶,並檢討當時表現的手法:「畫中景物承受陽光的照耀,有印象派的氛圍」,這種風格無法說服現在的我,必須把自己的生活狀況融入。如今經過一番的歷練,已建立自己的風格,要從生活中萃取,不再附會過去的流派。憑著自己的認知,便可清楚傳達作品的思維,處理畫面能輕而易舉帶入情境,修改起來也能把形式的語言代替光線掛帥的主導。﹝圖一﹞
釣者靜候釣竿的震動,專注魚群的動向,等待大尾上鉤便起身搏鬥,若有雜念纏身當天準定「摃龜」無疑。畫面的正方形中安排魚兒、浪濤、漁船等動態;與殘型裡頭戴墨西哥帽老年人的靜候。換言之:「遼闊的大海繪製了小小在活動,小空間卻畫滿了釣者」,恰成以小搏大的場面,抵消了重量偏向的問題,使整個畫面得以平衡。﹝圖二﹞

※ 類似澎湖的硨磲貝。
林瑞明 寫於 臺中畫室 2007/5/23

2007年5月12日 星期六

共主面相﹝文﹞  無題 60f ﹝97x130cm﹞

其一 寓意無題.jpg﹝特﹞現代
某年某月某日幾位青蛙大老在荷花池召開臨時大會,議題是如何選出一位強有力的領導者。議論紛紛你一句我一言時,主席在台上宣佈開會,發言用語為「聒聒…聒」,台下眾蛙反對,堅持非使用「嘎嘎…嘎」不可。就因ㄍㄨㄚ多ㄍㄚ一個ㄨ字,為之動容,爭吵不休。連續開了九十九次的會議,始終無法選出一位英明的領袖。當第一百次大會時,出現一位智者提議:「因語言關係,爭論不止,已偏離主題,既然無法從中產生,乾脆外聘」。此言驚動在座,不再為語言計較。經大家附議,產生幾位代表,針對聘請足以領導的議案發言,還是七嘴八舌毫無結論。其中值得注意,有位代表說:「要找出一位強有力者,非蛇郎君莫屬,牠猛勇無比,能把伙伴各個吞食,定是英雄豪傑,足以領導大家。」言之一出,眾蛙平時懾服蛇的淫威,一致認為可行,取得蛇郎君的首肯後,當起共主。意料之外,下第一道律令,判每一位子民都有罪,命運難逃蛇口。另一道法令:使用統一語言「聒聒…」,讓執法者辨別子民的方位,從此青蛙萬劫不復。智者在那裡啊!

其二圖像
長期進駐森林,便會陶醉在花草林木之中。觀察飛禽走獸心想什麼及其行徑,從中發現強勢族群休想輕易捕捉到弱勢動物;有時等待了很久無法得逞,憑本事吧!花草林木旺盛時招蜂引蝶,一群以捕捉昆蟲為生的天敵,相繼出現。老鷹也在空中盤旋監視一切的行動,廝殺場面隨之而起。環環相剋充分表現食物鏈的完整性,此乃自然的現象。南庄行﹝南莊﹞同窗住家附近來了兩隻不速之客─老鷹,當時直覺告訴我此地是靈氣匯集的好山好水,乃為動物棲身的最愛。

愛好山林散發的芬多精吸到體內精神特爽,況且還能聆聽天地共鳴的絕響,圖像一幅又一幅源源不絕的產生。每當畫面組合時,不費吹灰之力與工具渾然天成應用自如。日久思變原本那股氣勢逐漸消失,面對畫布再也不是山川景緻;無法匯聚山中的精氣給予靈感,畫面只呈現顏料與線條而已。一連串的徵兆,既然畫思無力道影響景物,正是考慮另找題材的好時機。

其三構圖
能揭開生態所隱藏的祕密,拜儀器和科學家努力所賜,本文不再贅言。自熱衷森林生態後,一頭栽進創作的行列,想出森林系列。作品當中滿意度不盡稱心,但全是嘔心瀝血的創作。平常在畫室塗鴉,任由畫筆漫遊,目標都被森林圖像的念力所左右。最近作品創作的那股意志力逐漸薄弱,有關森林的圖像無章法可言,雖然也是在畫面塗抹,獨缺凝聚力,內容隨機而改,因此毫無經營位置可言。從無心的揮毫到有意潤筆,所形成畫面的探討,發覺畫法難以用傳統構圖來分析。雖然是無法之法,飛禽走獸在畫面是多麼自然,是以「正前向的平面上」的手法,才能解決物理空間佔有畫面龐大的位置。﹝圖1、2、3、4﹞ 

林瑞明  寫於 臺中畫室2007/5/11

2007年4月6日 星期五

劫簸﹝文﹞ 掠奪 60f ﹝97x130cm﹞

其一 現代版創世說

上帝創造動物時面相都一樣,雌雄同體,不生不滅,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。有一天,上帝的前面排上各式各樣面具任由選擇,動物也憑自己的喜好,戴上適合本身體型的面具。輪到人類選擇時心猿意馬拿不出主意,在無所適從時,抬頭看到上帝的臉孔毫不猶疑選擇一具面相,到水邊映出自己與上帝同樣的型態。人和其他動物同在淨土上過著神仙般來去自如的生活。不過在生活中實際情況與內心所想有一段距離,這樣不滿足情緒累積成慾望,蘊釀積壓在內心燃起無名火。終日無厘頭亂闖,驚動天庭,上帝屈指一算,嘆息一聲!莫非這是動物的劫數?便在他們的身上取根肋骨﹝無骨者用其他組織﹞,口中念念有詞,化一陣清風,雌性動物從此誕生,撫平了那股怨氣。上帝對大眾說:「既然能繁衍後代,有生必有滅在所難免!」大家不知死亡為何物?毫不猶疑便答應。可是麻煩大了,從此、動物為了生存爭奪不已,食物鏈不斷的上演,形成現代生活的模式,難道宿命就如此嗎?

其二 古意

動物為存活擇地而居,享用共同的天空、陽光、空氣,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。唯有人類的活動較為複雜,因會使用文字、繪畫,製造生活材料,更會塑造奇特的禽獸形像警惕自己。馬雅文化便有雙手把人心奉獻鷹神的圖騰。漢國馬王堆古墳衣物有烏鴉的刺繡,據說是陰陽之間的靈鳥。動物的神格化,在在表現人類對未來世界失去平衡,需要求助神力,足以表露人類心靈脆弱的另一面。

人類慴伏死亡的恐懼,靈鳥傳言應運而生,有地獄使者的封號。歌仔戲中若有家中不幸的消息,必先奏出烏鴉的叫聲。外國的公園到處可見烏鴉成群結隊覓食,不怕觀光客的干擾。為何國內外認知有天壤之別?好奇心的驅使,翻翻參考資料,辭彙記載:「……多群棲在近村莊的樹林中,常食稻物,果實等,為有害的鳥類。」想因生活貧窮所致,民以食為天,凡與人爭食的鳥類便是害鳥吧!頓然領會到與生活貧富有關。

越南行印證此一事實,居民的說法:「受越戰的影響,物資缺少生活不易,所以現在陸地找不到狗影,空中看不見飛鳥。」本以為越南是保守、鎖國的國家,自參觀胡志明紀念館後,發現除了喚醒越南意識外,其中有二室陳列接受西方文化潮流的圖片,跟世界接軌的圖像來判斷,以社會主義環境可允資本主義型態的理念。逐步開放外資後,有助於經濟起飛邁向康莊大道。當人民生活富裕,食物多樣化,環保意識抬頭時,也就是動物返回巢穴的時候。﹝胡志明紀念館陳列室之一、二﹞

其三 圖象

老鷹性情強悍稱霸飛禽界。但也曾親睹烏鴉從老鷹爪中劫走獵物,烏鴉體型略小,團結作戰下,老鷹也心生畏懼,不得不放棄辛苦捕來的食物。搶奪食物的過程中,老鷹緊抓獵物,烏鴉緊追在後,掠食或被掠食,此種攸關生死的場面,若畫上平靜的天空,實在引不起激情觸角。為了帶出畫面的緊迫衝突:驚慌失措的老鷹,勢在必得的烏鴉,除了運用對比色外,天空分割成為好幾個區塊,還能保留天空的感覺,再把天空融入主題,要借無形的氣流化成線條,把天空的色彩與飛鳥的舞動打成一遍,成為繪製天空的原則。為爭奪食物而相殘,是動物共同特性,失敗者沒有記恨﹝惟有人類除外﹞。雙方準備一番格鬥,劍拔弩張在山頂一觸即發。遠望臺北 101大廈有如利劍插在地上,營造激戰的氣氛,把畫面緊張的場面駭到最高點。

其四 章法

主題安排在正方形的上半段,讓下半段騰出較大空間,三隻飛鳥依次在對角線上,展開一場爭奪戰,另有一隻正在樹木下窺覬獵物。如此景象正在考驗老鷹的應變。正方形左下角為中心連接另線段的中點,老鷹、烏鴉分別在三角形內形成為扇子在舞動,更加強相互之間追逐的動線。﹝圖一﹞

三隻飛鳥各有不同的姿態展現,以表明當時心理狀況。老鷹翅膀往上飛揚,拼命飛離現場,老鼠尾巴下滑表示無生命跡象,減輕爪子負擔,還不該放棄掠物的地步。上方那隻烏鴉雙翼往下尾巴向上,俯衝姿態出現,志在必得。右方那隻展開雙翼趕上支援。

F型﹝人物﹞的畫面是由兩幅M型﹝海景﹞合併而成,可以分割為兩個正方形圖內天地以對,殘餘的矩形內一靜三動對峙著。﹝圖二﹞

林瑞明 寫于臺北寓所 2007/4/5 胡志明紀念館陳列室之一、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