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一:時空背景

其二;潤筆的過程
黃衣女人彎下身體想要捉小螃蟹﹝補上的﹞;背面的女士手中玩弄着鐵珠,白衣女提拿雙鞋的姿態,不失都市人的特性。戒嚴下民眾對海的認知有限,到海濱只不過舒解日常生活的壓力。畫作本想描繪遊客在廣闊的土地上對海的寄望,又不失海濱景緻的優美狀況之下,人物的安排使盡方法,若是人物在大地顯得渺小的話,本畫作所表現的一切便沒有意義。為着不失人物的動態,採用斜對角線的章法﹝粉紅色﹞,斜線把畫面分為兩個三角形,


文章:為同窗寫「序」感言﹝下﹞
原文: 陳氏人物畫的靈感,粹取民間超渡往生的畫錄,加以哲理化與藝術化,目前臺灣畫家無人敢碰的區塊,該交給美術館收藏,畫家的生活才無後顧之憂,否則臺灣美術史上缺少這塊,完整性便有瑕疵。別傻了,夢著臺灣文化貧瘠的美術館又如何?評「無常」主題安排在畫面的二分之一的上端,符合引力的原則。紅裙女郎有雙重性格,左臉溫和對待陽世間的眾生;另側面目猙獰,時間的無情老之將至,面臨死亡的恐懼。論「無形拉力」冥冥之中,有一股無形的力量,在背後監視,操縱人生的命運。緣起緣滅……等作品,在在描繪人生哲學的完好之作。畫風影響所及,風景畫不借造型的手法,流露出空靈異象必有他獨特的構思。

若以風景畫來剖析神秘的源由,最能感受得到是以「空靈」替代「氛圍」。環境幾乎成真空狀靜悄悄,可聽到細小針頭掉落的回響。就那幅「蓮花池」為例,若用一般的眼光欣賞蓮花,無法深入其中的奧妙。倘若使用氛圍的技法,蓮花就是俗世的蓮花,那有佛教「蓮花出於污泥而不染」的象徵。題名為「超脫惡臭」只不過玩文字遊戲罷了!「向日葵」之作更能看出端倪,畫題:「萬物無常,生老病死」植物界花開花謝四季循環,比喻為人生的變化無常,是天經地義的道理。
作者對自然的經營把蓮花移轉他用,減弱了繪畫的元素。以文字為工具,更能深入探索諸如此類的道理。美術假借自然景物,再以宗教的道理說明,自主性會受到質疑;自創「空靈」於景緻中,充分表現美的內涵,回歸藝術找回美的真諦。﹝全文完畢﹞
林瑞明 寫於臺北寓所 2008-09-6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