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其二 舊圖新畫
翻閱記錄,了解過去的作為,幫助回憶往事的細節。何況在青潭弄水的機會不多,就在體能允許下才敢嘗試,否則病魔入侵得不償失。東方人的習慣,吃住在溪邊,村婦在清溪浣衣兼洗菜,對溪流環境的破壞非常有限。相對的工業所排放的廢水,才具有殺傷力。
青潭堰是臺北地區飲水之源,管制比較嚴格。對環境污染不造成影響的游泳,也不加以干涉,讓愛好這項運動盡情游樂,在此情況下才能和青潭結緣。按照舊圖看來,游後坐在岸邊雙手交叉腳縫之間,動作不明。純粹是排姿勢大可不必,休憩又不像,畫意原來是洗澡。為要補正沐浴的效果,肥皂泡沫沾染全身,動作才能顯示出來。公共的游泳池放進氯以便消毒,就有游完再洗澡的習慣,此舉可看出從那裡來。這難得的景觀,跳進水中洗淨身上的泡沫,那和原先的身體有什麼差別,簡直是多此一舉。
其三 想法

其四 圖像
滿身塗抹肥皂泡沫,代替舊作品坐在岸邊的泳者,主體的動作才能展現出來,與其他的游泳人士形成對比。尤其把地平線棄置,更易凸顯空間的靈活運用,左上方的閘門放棄與畫面平行,從向觀眾轉向右側方的溪流,更能使溪水的空間無限的延伸。也因棄置水平線,如此的轉換,在任何的角度,帶動空間的反轉,出水口水勢湍急,充沛水量的落差造成畫面動感,戲水者便能體會大地的生命力。從工作中體會到畫面的引力,不設限於地平線,人物的造型不按照比例,也不會荒腔走樣。
林瑞明 寫于 臺中畫室 2009/3/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