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4月7日 星期二

燕子口 8F ﹝38cm X 45.5cm﹞

其一 想法
燕子口地貌的形成是自然現象,非人類刻意的安排,就是能改變也微乎其微。若要大興土木愚公移山,有時會釀成災禍,順其自然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。儘管人定勝天喊得多響,可是山水影響人文,沒聽說人文改造山水。走訪各地山川,勝過讀破萬卷書。旅遊除了飽受眼福外,思索從不同的風景中,擊發出創造繪畫的靈感。遊山玩水是一件休閒活動,遊覽世界各地名勝,無法滿足內心的需求,到底問題出在那裡?經過一番的思考之後,才想通其中的道理。原來在外國旅行時間非常短暫走馬看花,「表示老孫到此一遊」。相較之下,觀賞自己故鄉的一草一木,足夠的時間體會它的成長。應俗語說:「美不美、鄉中水;親不親、故鄉人。」

其二 今昔

臺灣是新褶曲山脈,處在地形變化的新生期。山脈之間較為靠近,高山峻嶺坡度陡峭,尤其橫貫公路那段,早期還是青年想冒險的處女地。五十年代每逢暑假師大藝術系,組成橫貫公路寫生隊,有充裕的時間活動,沿途走到天祥,中間經過燕子口最令人懷念,當隊伍在燕子口附近寫生,不小心把畫紙掉落山谷,本來以為紙張會與溪水流逝,說也奇怪畫紙竟然無法往下墜落,往上飛揚。暑假辛勤的耕耘,作品可觀,舉辦觀摩展,吸引很多觀眾前來欣賞。燕子口﹝構圖﹞

事經半世紀,還是很懷念那段徒步寫生的日子。故地重遊當有不同的感受,已經進入看山不是山的境界,最後還是回到山裏頭。如今用感官領會週遭的動能,鳥語、水聲、清涼的空氣隨風飄來沁人心脾。細看石岩闢成皴,各種皴法已不是水墨畫的專利。詩文盡管是騷人墨客擁有,詩興便存在每位遊客的心中。小朋友大聲喊叫好高的山,有的哼唱遊山游水遊大地,猿猴鳴哀淚沾衫。魚兒往上游,死魚隨波逐流的警語。更有人說:寶玉阿!寶玉阿!躲在石頭裏還不出來,看到一線天便想起一句諺語:「人情留一線,以後好相看」。諸如此類的詩興不勝枚舉,在此不再贅述。

其三 圖像

一幅作品畫了十幾年,是怎麼畫的?不是天天作畫,而是日日觀察,修了再改,不盡滿意,一晃十幾年過去。燕子口的畫作雖然篇幅不大,但兩山岩層怎樣畫都無法表現內心的實在感,唯有提升見聞才能克服,只有等待那一刻的來臨。在畫布尋找技巧,或者在其他書籍找靈感。如此一來,不知不覺便過了好幾年。當凝聚能量到一定程度,爆發在畫布是理所成章,把平時非常理性思考而無法解決的問題排除了。譬如說:「一 .山谷之間兩條垂直線,也沒有補助線,能把遠山拉出距離。二 .溪水的流動與玩水者,不用寫實的手法有什麼後果。三 .兩旁相同的份量的石岩處理起來不會呆滯。」謹記心得,以備忘錄。

林瑞明 寫於 臺中畫室 2009/3/28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